悠悠香小吃培训学校在哪里–悠悠香小吃培训学校怎么样

来源:【人民网】人民网三明8月17日电(刘卿、实习生乐金玲)“张书记,您吃了吗?来我家吃点呀!”“您来了,张书记,到家里坐坐喝杯茶。”走在俞邦村的街上,沙县区夏茂镇党委书记张卫华走不了几步就能收到乡亲们热情的招呼。张卫华说,总来俞邦,跟

来源:【**网】

**网三明8月17日电 (刘卿、实习生乐金玲)“张**,您吃了吗?来我家吃点呀!”“您来了,张**,到家里坐坐喝杯茶。”走在俞邦村的街上,沙县区夏茂镇党委**张卫华走不了几步就能收到乡亲们热情的招呼。张卫华说,总来俞邦,跟村民都成一家人了。

为什么总去俞邦村?在三明市农业农村局联合**网福建频道共同推出的“乡村建设看三明”系列直播第三站——沙县区夏茂镇俞邦村的直播中,张卫华介绍,夏茂镇以俞邦村为联建主体,联合周边长阜村、松林村、儒元村、东街村和西街村5个村成立“俞邦片区”,片区充分发挥“沙县小吃第一村”的品牌效应,重点打造小吃、文旅、茶业、林业四大产业。

“总来俞邦”,不言而喻了。

沙县区夏茂镇党委**张卫华在直播中介绍“俞邦片区”情况。**网 刘卿摄

“沙县小吃第一村”俞邦村建设产业融合型美丽乡村,是三明市“156”乡村建设工作机制中的“6”种模式之一,即针对产业基础较好的村落,发挥乡村资源禀赋和产业基础优势,按照宜粮则粮、宜农则农、宜工则工的思路,引导发展“一村一品、一乡一业”,持续做大做强主导产业,带动农民群众在家门口就业,实现群众稳定增收。

“俞邦村村民出去得最早,出去人数占比最多。”张卫华回忆,上世纪90年代初,俞邦村面临着人多地少,村民吃不饱饭的难题,村党支部发动党员干部走出去,发现了做小吃增收致富的好路子。“别看我们村子小,老百姓人口也不多,但是在全国20多个省、30多个城市都有我们俞邦人开的沙县小吃店,他们甚至走出了国门!”张**与有荣焉。

“老俞以前就是在外面做小吃,现在在家门口做小吃。”站在俞和传手打扁肉的店铺前,张卫华介绍道。只见俞和传一边答应着,手里的活计丝毫没有放慢,一夹、一放、一捏,一个个白生生的扁肉就“跳”上桌了。

在俞邦村“寻根追味”小吃街上,像老俞这样把小吃生意开在家门口的村民不在少数。张卫华说,这条街最初的设计理念就是“宜居宜业”,一楼做**,楼上可以居住,“既盘活了资产,又增加了收入”。

不只是扁肉,拌面、金包银、烫嘴豆腐……沙县小吃的品类可不少。张卫华兴致勃勃地说,沙县小吃现在在全国有8.8万家,带动了30多万人就业,每年的小吃销售额超过500亿。“我们夏茂镇是沙县小吃的发祥地,全镇4.7万人口,有将近2万人在外面做小吃,每年的小吃收入近20亿。”他说。

赚钱了,怎么花?

“最早一批出去做小吃的村民回到家乡,有了建新房的意愿。”张卫华道。

村里一栋栋小洋楼。**网 刘卿摄

俞邦村党支部尊重村**愿,带领村民从改善村容村貌做起:新房统规自建、“白改黑”道路干净平整、“蜘蛛网”落地“隐身”、污水处理自觉及时……真是应了那句话“扁肉是砖头,拌面是钢筋,建起了我们的幸福家园”。

随着村子“颜值”的提升,俞邦村也引来了络绎不绝的游客。张卫华说,俞邦村2021年接待游客约30万人次,这也推动更多新业态随之引进。“要让游客在这里既能吃得好,又能玩得好,还能住得好。”

俞邦村发展乡村旅游,吸引不少游客前往打卡。**网 刘卿摄

日暮西陲,瓦窑民宿里一盏盏灯悠悠亮起,淡**的微光相互交织,青山如黛,绿水如腰。俞邦村依托青山绿水好景色,打造“遇见俞邦”茶社、小吃制作体验餐厅、瓦窑民宿群、儿童微乐园、小吃民俗文化馆等产业融合项目。

“现在俞邦村已然‘热’起来了,但只靠一个村没办法带动整个地区发展。”张卫华说,夏茂镇有1600多年历史,如今通过全域旅游发展规划,将全镇旅游资源整合起来,串点成线,展现夏茂镇千年古镇的风貌,同时通过“小吃+旅游”模式,打造乡村建设样板。

“而以俞邦村为联建主体的‘俞邦片区’里,每个村都有各自的优势。”张卫华介绍,长阜村、西街村有红边茶厂、面干厂,松林村有龙峰溪漂流,东街村有丰富的红色文旅资源,“我们把这些资源整合起来,串点成线,整个旅游产业才能做大。结合各村优势产业,握指成拳,才能实现资源共享、优势互补,拓展更大的发展空间。”

因此,“俞邦片区”成立夏茂俞邦片区农贸发展公司,注册“寻味俞邦”“寻根追味”等商标,将各村特色产品纳入品牌旗下,同时陆续开发系列文创产品。

“香之源”面干店主罗奋忠就是受益人之一。“除了在国内的线上线下,我们的产品还销往国外,销路好,供不应求。”罗奋忠展示着手里的面干产品,笑得合不拢嘴,“毕竟我们是‘沙县小吃第一村’嘛!”

直播中,罗奋忠在沙县夏茂特产体验店向网友展示自家的拌面产品。**网 魏鹏飞摄

“小吃原料种植也是我们在大力推广的产业。”“这是芋子红芽芋。”“这边绿油油的一片是水稻。”观光车上,张卫华指着路过的田地如数家珍。

雨后的田野像只用绿色渲染,不用墨线勾勒的中国画一般,到处翠**流。眼前的绿更让人联想到丰收,就像俞邦村一样,生机勃勃,充满希望。

既然大家都外出做小吃去了,这满目的绿是怎么来的呢?

“这个问题问得好。”张卫华为大家解惑,“夏茂镇党委带领各个村党支部把村里闲置的土地统一流转过来,交给合作社经营,这样既能保证村民外出做小吃,又能够耕地不抛荒。”

如今,俞邦片区联动的“新风”吹动了村产创收,吹来了村民富裕。乡村振兴充满希望,走出去的年轻人也选择回到家乡。

直播时,赵煌正与小伙伴们做规划。**网 魏鹏飞摄

国家***挂村村官、俞邦村村**助理赵煌细数青年人为俞邦村做的贡献,同为青年人的他说,青年人回乡推动了村民自治升级换代,促进了农特产品网络销售,丰富了村里景区业态……“我想这就是年轻人来这儿的意义”。

青年人与俞邦村双向奔赴齐发力,在蜕变中成长、在坚守中创新。

从“遇见俞邦”到“俞情未了”,可见其在乡村建设征程上,迈出的坚实步伐和一起向未来的决心。

(责编:易雪妍、张子剑)

本文来自【**网】,仅代表作者观点。全国党媒信息公共平台提供信息发布传播服务。

ID:jrtt

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 1553299181@qq.com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15lady.cn/1249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