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考满分(中考满分660分,大量考生在655分以上)

中考满分(中考满分660分,大量考生在655分以上)每年的高考都是会吸引广大人民群众的目光,而中考,关注的人却不多。由初中到高中,再由高中考上大学,这个衔接点,也注定了中考的不平凡。一所好的高中,可以大大提升学生未来高中的成功率。所以中考的目标就是升学到一所实力非常强的中学去读书,每个地区都有自己最强的中学。有的家长是为了让孩子读

中考满分(中考满分660分,大量考生在655分以上)

每年的高考都是会吸引广大人民群众的目光,而中考,关注的人却不多。

由初中到高中,再由高中考上大学,这个衔接点,也注定了中考的不平凡。

一所好的高中,可以大大提升学生未来高中的成功率。所以中考的目标就是升学到一所实力非常强的中学去读书,每个地区都有自己最强的中学。

有的家长是为了让孩子读个最好的中学而焦头烂额,而有的家长,只是想让孩子有个书读。

双减后的第一个中考已经落下帷幕,现在各省都在公布中考成绩。相信不少的家长都已经发现了,现在全国各地高分考生真的好多,想要升学真的不易。分数没有最高,只有更高。

600分无缘高中,家长欲哭无泪!

前几天北京的中考成绩已经公布了,看到公布的成绩,真的是惊掉了我的下巴,真的是非常卷!

2022年中考成绩领跑全国,满分660,获得655分以上的就有878人,其中海淀区占据517席;650以上的6012人,成绩不可谓不耀眼;600分以上的超过半数,占比51%。

这个成绩让众多考生和家长感到无助,有的考生考分642,郁闷的吃不下饭,甚至据有关人士预测考600的孩子可能都没高中上,真是卷破了天,竞争达到白热化。看到一分一段表可以说是惊掉了下巴,因为这个成绩实在是太卷了!

北京的中考(从初中考到高中)满分是660分,有些同学有加分项,据了解仅西城区就有超过10名同学的分数是在660分满分及以上,也就是分数爆表了!

据了解,2022年北京参加中考的学生大概有10.09万人。

其中600分以上学生的大约有4.9万人(也就是将近一半学生分数在600分以上)。

655分以上的有877人,如果不算政策性加分,也就是说8门课程只扣了5分,容错率甚至不到1%。

655分以上的,海淀区最多,有517人。根据五五分流的政策,如果有学生的分数在590甚至600分以下,有可能都上不了普通高中。

再以海淀区为例,有老师和同学根据往年的排名预测了一些重点高中的录取分数线,比如如果想上人大附中,那你的分数可能要在656分,甚至658分才能有所把握。

你说卷不卷,有网友说扣2分就无缘人大附中,扣5分就无缘重点学校的重点班。

也有人认为可能是今年的考题太简单了,这种区分度不高的考试,更考验学生的失误率和认真程度,也有网友开玩笑的类比了北京中考的考试难度。

这次考试试题简单,应该跟之前的双减政策有关,导致现在这次这次考试的区分度极低,这样一来,重点中学录取可能也是比较痛苦,因为极有可能一些比较厉害的学生这次考试失误了,这一失误几乎就跟重点高中无缘了。而平常极其认真的同学,有可能分数比较高甚至满分。

北京中考这次考试高分如此之多,不仅是因为学生内卷,同时也有因为在双减政策的影响下导致的考试命题过于简单的失误。

实际上不仅北京中考高分多,天津中考高分也是超多,满分800分,780分以上的就有965人。

以上只是北京高考的部分数据,根据整体数据显示,今年北京共有10.09万人参加中考,6而00分以上学生的大概有4.9万人,也就是说,近乎有一半的考生都达到了600分。如果是按照五五分流的政策来实行的话,估计北京的考生,六百分都要去读中专了。

这让无数的家长都难以接受这个残酷的事实,简直欲哭无泪,心情久久不能平复。

这个成绩,如果是放到一个二三四线城市去,那都是佼佼者,好中学随便挑,别人都花钱请你去。可是就因为在北京,人才济济,所以六百分的学生都没有资格读高中,一种凄凉之感涌上心头。

为何北京高分考生众多?这是双减之后的第一场中考,可能是因为考题设置得过于简单,区分度极低。北京的教育资源丰富,这些的学生都是接受国内最顶尖的教育,如果出题比较简单,就很难把不同层次的学生区分开来了,因为大家都很简单。

其实不只是北京,以安徽合肥为例,今年中考形势也是很严峻的。安徽今年共有42808人参加中考,根据官方数据显示,本市600分以上考生共有26343人,700分以上考生有2008人。合肥中考总分是750分,按理说,如果中考成绩是700分就已经是佼佼者了,然而今年的700分,都排到了两千位了。

已经有很多地区都是高分考生云集,比如天津市、河北石家庄、江苏无锡等地,这让家长很是头疼。明明都是高分,却无书可读,这让考生和家长都很憋屈,且无处话凄凉。

失之毫厘差之千里在今年的中考里是表现得淋漓尽致,2022年的中考不是分分计较了,而是零点几分的计较了。

看来,最后拼的不只是心态了,细心倒是很重要,不容有一点差池,否则书都没得读。

北京2022年中考成绩公布,分数高到让人咋舌的地步。

以考生最多的海淀区为例,在满分660分的情况下,655分以上达到517人,600分以上13325人,占考生总人数的71.5%(总人数18655人),但400-499之间的考生仅有407人,仅占考生总数2%。如果以这个成绩画一个分布图,显然不是一个正常的正态分布,而是一个极其不正常的大头娃娃,绝大部分学生的成绩都挤在头部。

这种现象不是第一次出现,也并非北京所独有,近年来,许多地方的中考均出现了类似的现象,只是今年表现得尤为突出。

这是中考改革带来的变化。它传递出来的清晰信号是:以水平考试替代选拔性考试、去难度、去区分度。据相关部门的解释,落实双减是其中重要原因之一。

对此,我想谈一点不同的看法。

第一, 如果把双减理解为只是做减法,那是对双减最大的误解。

双减首先是校内做加法,提高校内教育质量,发挥学校主阵地的作用,最大程度满足学生的教育需求,包括多样的教育需求,让学生学习回归校园。其次,才是减法,减去不必要的课内作业负担,以及课外辅导班负担。如何提高校内教育质量,最大程度让学生学习回归校园,而不是降低标准、让大家都有分数的获得感,是双减成败的关键。

第二,降低考试难度能降低负担吗?我的观点是:结果可能适得其反。

考试难度和负担不一定成正比。绝对负担的多少,是和自己期望值相关的,而不是考试的难易程度。再难的考试,如果想得零分,都是极其容易的。再简单的考试,想得满分都是很艰难的,都要超常的付出。只要有更高的追求,更高的目标,客观上负担必然是重的。

但是,如果一味降低考试难度,反而会增添无效负担。没有区分度的考试,考的是熟练程度,是仔细程度。优秀的考生,往往为了多得一分两分,需要刷题奋斗一年,这是典型的增加负担,而且是无效负担,还有可能磨灭天才少年的求知欲。清华丘成桐班把录取年级下调到初三,一个重要目的就是把这类拔尖学生从初三的学习负担中解放出来。

第三,把以水平化考试取代中考,损害了公平公正。

考试分为两类,一种是水平考试,一种是选拔性考试。原则上讲,水平考试难度相对较低;从测量角度看,区分度较低,是粗颗粒的,只追求大致把学生分层。但是选拔性考试不同,它更强调对不同人才的区别与选拔,要求区分度更高,是细颗粒的。

教育不是为了考试,但在我们仍然以分数为核心的录取制度下,中高考必然承担了选拔功能,客观上也是社会阶层流动的重要途径之一,这也是老百姓如此重视中高考的根本原因。一个学生通过努力学习,升入好的学校,是正当的教育追求,也是我们优秀的文化传统。在双减的大背景下,我们依然要鼓励这种追求。

拔尖人才的选拔和培养是一个系统性工程,绝不是到了大学才开始的。尤其是很多自然科学,多数属于早慧学科,需要早期介入。如果说在义务教育阶段,过早的选拔与培养还存在一系列问题和争议,在高中这个非义务教育阶段,可以也需要全面系统地做起来。

80%学生学业表现达中等以上,可所有学生中有40%左右要在中考后进中职;中考中高分生成堆,可满分750分没考到700分就可能上不了重点高中,这正是家长焦虑的重要源头。近年来的学业水平测试、中考命题有简单的趋势,学生的学业成绩与中考分数水涨船高,但相对综合排名却没有提高,内卷也就越演越烈。

很多人希望通过取消中考、取消中考后的普职分流,来解决这一问题,让学生和家长不为名次而焦虑,重视发展自己的兴趣并培养综合素质。但是,取消中考,完成义务教育后实行就近免试入学,这需要高中教育均衡发展。而现阶段我国普高教育水平并不均衡,超级高中、示范性高中、普通高中之间差别较大。

为减轻学生学业负担,治理义务教育阶段的内卷,我国去年推进了双减制。我国正在推进的教育评价改革,要求改进结果评价,强化过程评价,探索增值评价,健全综合评价。落实评价改革,就需要淡化学生间的横向比较,重视关注学生个体的成长变化与综合素质。概而言之,必须摆脱名次评价。

实现这一目标,首先要充分发挥考试的评价功能,而非选拔功能。当前,中考和高考都是选拔考,因此,命题简单反而不利于发挥选拔作用,会进一步刺激焦虑,选拔考需要强调区分度。作为评价的考试,一个班有10名同学表现可以得A,而不是还一定要分出第一名,通过考试把学生分为优生差生。过去20年来,我国一直要求义务教育阶段实行等级评价,学校和教师不得向学生和家长提供非本人的成绩数据,不得对班级和学生考试结果进行排名,但落实情况很不理想。我国学生和家长关注名次超过关注分数,是因为考试的主要功能是选拔,不是评价。

其次,需要按均等化思路配置基本公共教育资源,不能再把教育和学校分为三六九等,要淡化教育的分层功能。我国新《职业教育法》将职业教育定位为与普通教育平等的类型教育,未来选择职业教育,将不是根据学生分数高低,而是学生的个性、兴趣,不论是普通教育还是职业教育,都给学生平等的发展机会与空间。(熊丙奇)

说明:来自孩子的成长,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管理员删除

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 1553299181@qq.com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15lady.cn/1378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