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太子李玙,大唐汾阳王郭子仪拥立李亨为肃宗,是野心投机还是忠君爱国

大家好,今天小编来为大家解答以下的问题,关于唐太子李玙,大唐汾阳王郭子仪拥立李亨为肃宗,是野心投机还是忠君爱国这个很多人还不知道,现在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吧!本文目录唐朝名将李光弼不是汉人他有什么历史事迹李

大家好,今天小编来为大家解答以下的问题,关于唐太子李玙,大唐汾阳王郭子仪拥立李亨为肃宗,是野心投机还是忠君爱国这个很多人还不知道,现在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本文目录

  1. 唐朝名将李光弼不是**他有什么历史事迹
  2. 李俶的一生有几位妻子
  3. 李俶是唐什么宗
  4. 马嵬坡之变中,杨国忠和杨贵妃被杀,太子李亨扮演了什么角色
  5. 大唐汾阳王郭子仪拥立李亨为肃宗,是野心投机还是忠君爱国

唐朝名将李光弼不是**他有什么历史事迹

李光弼不是**,是契丹人,下面简述一下李光弼的主要生平事迹,不明白的地方可以

参看我上一个回答《郭子仪一生是怎样的传奇》。

李光弼(708—764年),营州柳城(今辽宁省朝阳)人,契丹族,唐中期名将,李光弼的先祖是契丹族酋长。其父是唐左羽林大将军、朔方节度副使李楷洛(李光弼是其第四子)。李光弼智勇双全,善于用兵,治军威严而有方,善于出奇制胜,以少胜多,是一代名将。与郭子仪齐名,故世称为“李郭”。

李光弼自幼为人坚毅沉稳,擅长骑射,喜读《汉书》,治军极严,兼有谋略。他少年即入军旅,任左卫亲府左郎将。在为父守丧时,他严遵礼法。天宝初载(742年),李光弼升迁至左清道率兼安北都护府、朔方都虞候。后擢升为河西节度使王忠嗣属下的兵马使,兼赤**使,单于副使都护。天宝十四载(755年)冬月,范阳(治幽州,今河北涿州)、平卢(治今辽宁朝阳)、河东(治今山西太原)三镇节度使安禄山、平卢兵马使史思明以讨宰相杨国忠为名,从范阳发兵十五万,南下反唐。“安史之乱”爆发。当时,大唐拜宰相李林甫、杨国忠所赐,京城唐军“刀枪入库,马放南山”,说严重一点,刀枪武备放在库中都生锈不堪使用了,除了一部分禁军,其他大多数**就是一盘散沙,军马几乎就是“菜马”,很多是不能上战场的。这些问题就是唐玄宗重用、听信李林甫、杨国忠之流的结果。唐玄宗无法,只能调集各路藩镇人马前去去征讨。朝中没有能够领兵作战的将领,只能将在家守孝的郭子仪“夺情”回来任职。在郭子仪推荐下,唐玄宗任命李光弼任河北、山东地区军事总管,也就是知河东节度事(副使)。

天宝十五载(756年),李光弼受命后,第一个目标是收复被叛军攻占的常山郡(今河北正定),该郡地处叛军南北咽喉,战略位置十分重要。李光弼率领朔方军五千进攻常山,当地团练兵将自己的将领史思义绑来投降,史思义在李光弼善待和感化下投降。李光弼率军攻下井陉(今山西井陉北)、常山郡(今河北正定南)。史思明率二万骑兵救援进攻常山,截断了李光弼粮道。李光弼没有粮草,只好派出五百辆运粮车,运粮人员一律穿上甲衣,在一千多名**手保护下,绕过史思明叛军,到石邑(今河北获鹿)运回了一点的粮草。李光弼采纳了史思义的“按军入守、以逸待劳”的策略,守城不出,将部下兵马分属为四个部,以劲弩五百连番射敌。史思明知道李光弼获得了粮草,又见自己的叛军死伤惨重,只得退兵。李光弼趁机追赶,在郭子仪军帮助下攻克了藁城(今河北藁城)等十余城。不久又攻下赵郡(今河北栾州),李光弼、郭子仪又率领唐军在嘉山(今河北曲阳东)与叛军决战,大破叛军,斩首4万级,俘1千余人、战马5千匹。这一仗史称“嘉山之战”。河北十余郡闻讯,纷纷重新归顺了唐军。

就在李光弼、郭子仪联手在河北大显身手之时,李光弼本想趁势攻取叛军的老巢范阳郡,以绝安、史根基。本来史思明河北叛军就要被李光弼剿灭时。适逢安禄山兵伐长安,忽听唐军大将哥舒翰兵败潼关的消息传来,潼关失守,不久长安沦陷,唐玄宗逃往蜀州,太子李亨在灵武(今宁夏银川)继位。唐肃宗李亨要求李光弼、郭子仪回兵长安附近御敌,重点戡乱。李光弼回军,史思明蹑后追击,大破唐军刘正臣部。由于史思明所率兵士是安史叛军的精锐的部分,他们乘胜进击,攻拨常山、赵郡、河间,大破颜真卿部和琳所率的1万2千多唐兵。

旋即,李光弼升任户部尚书,兼任太原府尹,率军五千赴太原。至德二载(757年)正月,叛军史思明、蔡希德等发兵十万进攻太原,并企图占领太原,由北道夺取灵武。当时李光弼手中只有老弱兵将,且不满万人。士兵见史思明人多势众,非常害怕。李光弼认为只要及时修好城墙,就能抵御叛军。他说:“太原城方圆四十里,叛军快到了才修墙,只能空耗人力。现在趁敌人还没有到达,应加紧修筑、加固城池”。李光弼派人制作运回几十万城砖,一面加强防御固守,一面暗中发动攻击。让士兵从城中挖了一条地道通城外史思明大营,夜里趁叛军熟睡时,发动进攻,叛军在睡梦中遭到打击,吓得惊慌失措;李光弼还在城上安装石炮,也就是抛石器,砸死了大量叛军;叛军大乱,李光弼乘乱出击,俘斩叛军1万多人。史思明没有办法,只得后撤,重新安营,史思明在太原与李光弼对峙了50余天,没占到任何便宜。此时,叛军内讧,安庆绪**其父安禄山,自立为帝。安庆绪在郭子仪等打击下,从洛阳逃到相州被围。史思明只得退兵范阳,去相州为安庆绪解围。留驻在太原的叛军蔡希德等人疲惫不堪,在李光弼与当地百姓联合打击下,叛军丢下7万多首级。蔡希德只好撤军,李光弼率军追赶,缴获大批军备器械。“太原之战”取得了大胜。李光弼扩为大战果,又剿灭附近数处零散叛军。“太原之战”是唐军戡乱的一个重要转折点,李光弼以少胜多、以弱制强,充分发挥了其军事才能,李光弼因功加封为司空、封魏国公兼兵部尚书。

乾元元年(758年)八月,唐肃宗诏李光弼入朝,升为侍中,改封为郑国公。因李光弼、郭子仪官阶相近,唐肃宗让亲近宦官鱼朝恩为“观军容宣慰处置使”,实际总揽诸军。唐军出师后,在获嘉击败叛军,斩首4千级,捕虏5百人。叛将安太清逃至卫州防守。安庆绪派七万**援救卫州。唐军大破安庆绪,斩首4万级,缴获铠胄数十万,唐军攻占卫州。又在愁思冈击破叛军,并趁势**邺城。安庆绪求救于史思明。史思明出动十三万**援救邺城。次年三月,双方爆发相州之战,史思明率军奋战,李光弼等率部先与史思明交战,双方伤亡人数几乎相等。郭子仪率部在后,还未来得及布阵,突然大风突起,吹沙拔木,天地晦暗,即使近在咫尺却看不清。唐军与叛军都大惊,各弃兵仗辎重,分向南、北方面溃退。此役后,唐军各部相继引还。只有李光弼与王思礼整敕部队,全军以归。战后,鱼朝恩把责任推到郭子仪身上。乾元二年(759年)七月,唐肃宗夺剥夺郭子仪兵权,命李光弼接替郭子仪任朔方节度使、天下兵马副元帅,率五百亲兵赴洛阳,统帅唐朔方军。八月,李光弼又兼任幽州长史、河北节度使。

因为上次邺城(安阳)作战的失利,唐军退守黄河以南,郭子仪作为背锅侠的被撤职,李光弼成为唐军实际意义上的统帅。为了收拢人马,李光弼打算以洛阳为基地,开始以朔方、河东、河西三个藩镇的兵力为核心积蓄力量。谁知汴州节度使许叔冀叛降史思明,致使汴州失陷。史思明进入洛阳,除占领一座因战乱成废墟的城池外,几乎没有什么收获。李光弼见洛阳已失,便在河阳城(今河南孟州西)驻扎。史思明害怕李光弼卷土重来,将主力部队驻扎在白马寺(洛阳东)。在河阳城外许多地方挖掘了月牙形攻防结合的工事。十月。史思明向李光弼发动一次带试探性质的攻击,没想到很快就被李光弼打败。史思明蓄养了千余匹好马,饲养员经常将这些马赶到黄河南岸水边洗刷一番。李光弼得知消息,在附近多处寻找、购买了五百匹雌马,命人将马驹拴在城中,让人将这些雌马也放在黄河北岸边洗浴。一时间,黄河两岸马嘶交映,双方马匹在河中交汇。李光弼命**开城门,马驹的鸣叫声唤回母马,将史思明的好马也带进了河阳城。史思明知道后,大发**又无可奈何。史思明气急败坏,纠集战船数百艘,置火船于前面,打算顺流而下烧毁河阳桥。李光弼军则以数百艘绑有长竿铁叉的船迎战,火船不得靠近河阳桥,唐军又在桥上发炮石,叛军船只焚毁或被击沉了无数;史思明派兵至河清(河阳西),企图断绝唐军粮道。李光弼早已派人在此处设伏,史思明截粮部队大败;史思明认为李光弼长于守城,不善**,便派骁将李日越率500余骑兵于夜间前去劫营,谁知扑了一个空,搭上了不少弟兄。李日越不敢回去见史思明,只好投降了唐军。李光弼对他善待有加,还给他补充了不少兵马。李日越的好友、叛军骁将高庭晖听说后也带人投降了李光弼。

史思明接连受挫,便率主力再次进攻河阳。李光弼以郑陈节度使李抱玉守河阳南城,自己率兵屯于中洋城(今河南孟县)。史思明亲率主力攻城,河阳、中洋互为犄角。李光弼身先士卒,他事先在靴中藏刀,表示出宁死不降的决心。唐军部将李抱玉、荔非元礼等率兵奋勇杀敌,大败叛军,斩首一万余级,生擒八千余人,获马两千匹。史思明败退,唐军郝廷玉、论惟贞、仆固怀恩等率军主动出击。叛军大将安太清、徐璜玉、李秦授以下500余人被擒,周挚仅领数骑逃回。“河阳之战”史思明大败,只好率残部撤回了洛阳。

在“河阳之战”中,李光弼两万人以少胜多,大败十几万**的史思明,那个陷害过郭子仪的“观军容宣慰处置使”鱼朝恩不断向唐肃宗灌输,说什么叛军不堪一击,应尽快收复洛阳。唐肃宗被胜利冲昏头脑,轻信了宦官鱼朝恩,催促李光弼尽快进攻洛阳。李光弼无奈,留好下李抱玉守河阳,自己硬着头皮进攻洛阳,回纥大将仆固怀恩等将领认为此去凶多吉少,便不听李光弼军令,没有在洛阳城北邙山而在平原布阵,“邙山大战”历史上发生了很多著名战斗,公元537年,东、西两魏高欢和宇文泰在此发生过大战,东魏先败后胜,大胜西魏;公元564年,北齐与北周在此大战,北齐反败为胜,战胜北周。这一仗,历史一幕重演,史思明大胜李光弼。史思明虽然在此获胜,却被其子史朝义**,唐军也因此得以休整。唐肃宗将邙山之败归罪在仆固怀恩身上,逼反了仆固怀恩。

李光弼兵败邙山,李抱玉不得不放弃河阳、中洋等地,战局迅速恶化,李光弼被解除军职。后因唐军情急转如下,朝廷只好重新启用李光弼,让他出镇临淮。宝应元年(762年),李光弼进封为临淮郡王。旋即派兵收复许州,斩得叛军首级千余级,擒获叛将20余人。同年,江南人方清在歙州(今安徽歙县)率饥民起义。朝廷命李光弼分兵征讨。广德元年(763年)正月,在唐军打击下,叛军首领史朝义走投无路,**身亡。历时八年之久的“安史之乱”终于平息。李光弼治军严整,先谋后战,常能以少胜多,与郭子仪齐名,名震天下。李光弼在平定安史之乱**高盖世,但屡遭到宦官鱼朝恩、程元振等人的嫉妒和陷害。

广德二年(764年)初秋,李光弼病逝于徐州,终年57岁。唐代宗为其停朝三日,追赠为太保,谥号“武穆”。冬月,李光弼被安葬在三原(今陕西咸阳)。出葬之日,唐代宗命众宰臣百官送葬至延平门外。一代将星就此陨落!

李俶的一生有几位妻子

历史上,李俶这个人,到底有过多少妃子呢?

第一个不用说是沈氏,也就是沈珍珠的原型,她是吴兴才女,以“良家子”的身份选入**,后由当时的太子李亨赐给了儿子广平王李俶。二人成亲后夫妻恩爱,还生下了一个儿子李适。但是好景不长,过了十几年的恩爱日子后,安史之乱爆发,沈氏被留了下来,被叛军俘获。直到后来成为兵马大元帅的李俶,带兵收复东郡以后,才终于和沈氏重逢。但他忙着带兵,无暇顾及,把沈氏仍旧留在了洛阳。不幸的是,不久洛阳又重新被史思明攻陷。等到唐军再次光复洛阳的时候,沈氏已经活不见人,死不见尸的离奇失踪。当他登基以后,寻找沈氏十几年,并且为她空置后位,但直到死前,仍是没有沈氏的消息。

广平王和沈珍珠

如果说沈氏是年少时的倾心相爱,那么崔氏就是李俶做广平王时,不得不娶的一桩**婚姻。天宝五年,皇帝唐玄宗下大诏令正式为他娶了王妃崔氏。这个崔氏的母亲是杨贵妃的大姐韩国夫人,当时杨家靠着杨贵妃,身份显赫,所以崔氏也就养成了刁蛮任性的脾气,时常撒泼耍大牌,很不得李俶喜欢。直到马嵬坡事变之后,杨家没落,崔氏也失去了靠山,在李俶心里更是没有地位。传说后来的升平公主,便是崔氏所生。

广平王和崔彩屏

登基之后的唐代宗,一心思念不知下落,不知生死的沈氏,却又有一位妃子走进了他的生命、那就是独孤氏,独孤氏貌美且性格好,为唐代宗排忧解难,深的他喜爱。先后为他生下儿子李迥和女儿华阳公主,华阳公主更是深的唐代宗喜爱,将她视为掌上明珠。但即便如此,在独孤氏在世的时候,唐代宗也始终没有立她为皇后,也没有立她的儿子李迥为太子,反而立了沈氏的儿子李适。也许,在唐代宗的心里,终究还是在期待着沈氏的归来。直到后来独孤氏去世,唐代宗在悲痛中追封独孤氏为皇后,谥号贞懿皇后。并且因为不舍得她,始终不愿将独孤皇后的遗体下葬,一直放在内殿,每日与独孤皇后灵柩相伴。三年后,独孤皇后的遗体才得以下葬。

广平王和独孤靖瑶

据载,唐代宗还有两个妃子。张红红,史书无载,见于《乐府杂录·序·歌》;还有一个某氏,李通母,史书无载,仅见于元稹为她所作的挽歌。

常说后宫三千佳丽,但纵观唐代宗的一生,加上另外两个并不见于史书上的,也就只有五个。在帝王的后宫中,实在算是少量。或许是因为,他的前半部分人生只有沈氏,后半部分人生只有独孤氏,而不愿意扩充后宫吧。

李俶是唐什么宗

唐代宗。

唐代宗李豫(726年11月11日-779年6月10日[1]),初名李俶[chù],陇西狄道(今甘肃省临洮县)人。唐朝第九位皇帝(762年5月18日-779年6月10日在位),唐肃宗李亨长子,母为章敬皇后吴氏。

马嵬坡之变中,杨国忠和杨贵妃被杀,太子李亨扮演了什么角色

马嵬坡兵变,说是兵变,其实就死了两个人,一个是杨国忠,一个是杨贵妃。

据《安禄山事迹》记载,**杨国忠的,是一个叫作张小敬的小兵;勒死杨贵妃的,是玄宗最信任的大太监高力士。

张小敬,最近因为《长安十二个时辰》大火特火,其实这个人在历史上名不见经传,是个籍籍无名之人,他与杨国忠毫无瓜葛,也无血海深仇,他为何第一个冲上去杀掉杨国忠呢?

肯定有人挑唆,谁是幕后**oss呢,会是谁呢?

来看看事变的参与者:唐玄宗、李亨、陈玄礼、高力士、李辅国、张小敬等小兵。

我们用排除法。

第一个排除张小敬。

刚才已经说过了,肯定不是张小敬,因为他没有强烈的杀人动机,而且也不是最终的受益者。他或许对战争有怨言,是这场叛乱让他妻离子散,家破人亡;他或许对唐玄宗有怨言,是唐玄宗用人不当,错失了平定叛乱的最佳时机。

但这不足以让他杀人。

第二个排除高力士。

高力士是唐玄宗身边最忠诚的狗,他终生陪伴在唐玄宗身边,不离不弃,当唐玄宗失势之后,高力士依然陪伴在玄宗左右。虽然高力士亲手勒死了杨贵妃,但那纯粹是形势所逼,即使他不动手,杨贵妃也会死。

高力士也没有杀人动机。

第三个排除唐玄宗。

这个肯定不可能,唐玄宗爱杨贵妃都爱不过来,怎么*心杀她呢。

第四个排除李辅国。

李辅国是太子李亨的人。李辅国原名不叫李辅国,而是叫李静忠。他长的奇丑无比,但情商极高,他从小尽心服侍李亨,与李亨建立深厚感情。他四十岁之前默默无名,四十岁之后却突然发力了,后来一举做到了元帅府行军司马,权倾朝野。

他的“突然发力”就发生在马嵬坡兵变之后,可见,马嵬坡兵变必然与他有着莫大的关联,但是以他当时的身份,当时的实力,当时的威望,不足以发动兵变。

第五个排除陈玄礼。

陈玄礼是唐玄宗的人,唐玄宗铲除韦后和安乐公主之时,他是直接参与者,也是最重要的参与者。但陈玄礼是个聪明人,他知道皇位迟早是李亨的,所以他私底下与李亨有密切往来。

《旧唐书》上记载,是陈玄礼发动了兵变,是陈玄礼让人杀了杨国忠,又是陈玄礼逼迫唐玄宗杀掉杨贵妃。

然而,令人奇怪的是,陈玄礼造了天大的反,最后却没跟这李亨北上,而是选择继续跟着唐玄宗去了四川,安史之乱结束后,他又陪着玄宗回到了长安。

他杀了玄宗的女人,难道玄宗不恨他吗?玄宗难道不能杀了他吗?

可是,玄宗却没这么做,依然信任陈玄礼,这如何解释呢?

唯一合理的解释就是,陈玄礼是**迫的,他不是真正的幕后凶手。

排除了上述五个嫌疑人,作案凶手就水落石出了,没错,就是李亨。

李亨的作案动机最大。首先他最恨杨国忠,这个恨甚至不亚于对安禄山的恨,杨国忠倚仗玄宗的宠信,整天耀武扬威,丝毫不把李亨放在眼里,李亨早就想除之而后快了。

其次士兵有情绪。玄宗逃跑是秘密进行的,逃窜之前,绝大部分人并不知情,包括这些负责保卫的士兵。士兵们稀里糊涂的就出发了,根本不知道要去哪里,什么时候回来,他们根本没来得及向老婆孩子道别。

当士兵们得知要逃往四川,而且再也回不去,老婆孩子极有可能死于战火之后,那种悲愤的心情可想而知。

再次,李亨恰恰抓住了时机,将士兵悲愤的情绪引向了杨国忠,这个他最想干掉的人。他让李辅国等亲信在士兵中大肆散布谣言,说是安禄山之所以发动兵变,就是为了铲除杨国忠,只要杀掉杨国忠,叛乱就停止了。

谣言四散开去,很快士兵们都知道了,本来情绪激动的他们,在谣言的鼓动之下,群情激愤地冲向了杨国忠,将杨国忠砍的稀巴烂。

然后,士兵又将矛头对准了杨贵妃,斩草要除根,留下杨贵妃,早晚是个祸患,杀一个是杀,杀两个也是杀。

唐玄宗无可奈何,为了平息众怒,为了**,他只能选择牺牲爱情。

大唐汾阳王郭子仪拥立李亨为肃宗,是野心投机还是忠君爱国

755年秋,安禄山叛乱,从幽州一路杀向洛阳。军民久未见兵马打仗,还以为**,游娱。当其攻城掠地时,才知道是叛军作乱。等在华清宫作乐的玄宗君臣知道时,东都洛阳已失。这些叛乱种子先因李林甫内外与边臣表里交结控制**你已经埋下,明知其有反叛之意,却极力回护不报,也不采取措施消解制止。杨国忠相于国,多次言说其必反,但没有采取得力措施,玄宗更是负有责任,未能消弭其实力。

及至马嵬驿,陈玄礼等人对玄宗多年殆政不满,对杨国忠飞扬跋扈早有愤慨,其兄妹必死无疑,此时安禄山是以“清君侧”之名进行叛乱,其矛头直接对准杨国忠。

从高力士之意,逃往蜀中。就已经失去领导军民平叛资格。

李亨得李辅国等人谋划,向西北进发,至灵武,得郭子仪拥护。这时,除颜真卿所领常山郡以外,长安以东尽为叛军所有,唯有西北郭子仪军可以依赖。

要挽救国家于水火,必须摆脱玄宗,另起炉灶!郭子仪拥李亨为帝,尊玄宗为太上皇,实出于报国平叛!

直到一年后,玄宗还在发布诏书。但平叛军民多以肃宗为主导,玄宗只好收手。

秦腔剧《打金枝》说的就是德宗时期的事,郭子仪孙女对太子说:不是我们郭家,你们李家江山早亡了。的确如此。

如果没错的话。郭子仪可能是继北周隋初独孤信以来,头衔与荣誉最多的国丈国舅国舅爷!

唐太子李玙和大唐汾阳王郭子仪拥立李亨为肃宗,是野心投机还是忠君爱国的问题分享结束啦,以上的文章解决了您的问题吗?欢迎您下次再来哦!

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 1553299181@qq.com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15lady.cn/4163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