贾诩为什么叫毒士?三国谋士贾诩为什么叫毒士

今天给各位分享贾诩为什么叫毒士的知识,其中也会对三国谋士贾诩为什么叫毒士进行解释,如果能碰巧解决你现在面临的问题,别忘了关注本站,现在开始吧!贾诩被称之为三国第一毒士,毒在哪里你又怎么看三国时期,猛将

今天给各位分享贾诩为什么叫毒士的知识,其中也会对三国谋士贾诩为什么叫毒士进行解释,如果能碰巧解决你现在面临的问题,别忘了关注本站,现在开始吧!

贾诩被称之为三国第一毒士,毒在哪里你又怎么看

三国时期,猛将如云,谋士辈出,贾诩也是其中的佼佼者,甚至很多人认为贾诩是三国第一毒士。贾诩,字文和,凉州姑臧(今甘肃武威市凉州区)人。不管是东汉的彻底灭亡或者是形成三国鼎立的局面,都和他有着很大的关系。

贾诩原本是董卓部下重要的谋士,可以说三国之乱始于董卓也始于贾诩之谋。灵帝末年董卓奉诏进京平乱,旋即掌控朝中大权,倒行逆施,残*嗜杀,招致群雄联合**。董卓死后,贾诩又作为幕后黑手推动西凉军阀李傕郭汜洗劫长安,真正拉开了三国**的大幕。

贾诩见李傕郭汜难成气候,便转投曹操麾下,帮助曹操一举统一了北方,成为了曹操心中的重臣。曹操统一了北方过后,就想南下攻取荆州,结果受到严重的挫败。这其中有一个原因就是后方的马超和韩遂的联军让曹操的部队很忌惮,于是曹操决定先拿下后方的联军,在曹操与关中联军相持渭南时,贾诩献计让马超和韩遂之间生出来了间隙,最后让曹操一举平定了关中。

贾诩此人所用计策,善于抓住人心,角度刁钻,效果显著狠辣,当之无愧可以称作毒士。而比计策更恐怖的是贾诩不单单对敌人毒,对自己更毒,特别善于权衡利弊,*辱负重,明哲保身。贾诩晚年在当初力保曹丕的情况下,为了避免曹丕猜忌,拒绝接待一切客人,对自己的子孙家眷也十分严格,从来不结党,不享受荣华富贵,从而清贫安全地过完了自己的晚年。正是这种对别人狠,对自己也狠的态度让贾诩在三国群星中也熠熠生辉,成为三国里少有的能够得以善终的人。

《唐会要》中评出魏晋八君子,为何包括毒士贾诩还有哪些名人

《唐会要》是我国古代第一部断代典制体史籍,是重要的唐代史料,其中评定有“魏晋八君子”,他们分别是:

贾诩(xǔ)、贾逵、张既、程昱、顾雍、王浑、刘惔(dàn)、庾(yǔ)翼。

这八位都是魏晋时期的名臣,其中不乏大家的老熟人。不过奇怪的是,既然评的是君子,为何贾诩也赫然在列?

贾诩的“毒士”之名广为人知,他一生奇谋不断,但怎么看都是“很不君子的”。

为了揭开这个疑团,让我们一起先了解一下《唐会要》是如何作出评定的。

君子之选,在德在能

依照《唐会要》的说法,在不同方面有出色的才干且谥号多为肃侯的魏晋八位名臣,合称“魏晋八君子”。具体中选理由如下:

贾诩的筹谋策算、贾逵的忠诚勇敢、

张既的民政才能、程昱的智勇双全、

顾雍的缜密持重、王浑的风度气量、

刘惔的看人能力、庾翼的志向规略。

可见评选要求有二:

以突出的才干为主要考评、同时死后谥号大多为“肃”(王浑和刘惔除外)。

大家觉得谥法中的“肃”,是美评还是恶评?显而易见是美评——根据通用的谥法释义:

“刚德克就曰肃。成其敬使为终。

执心决断曰肃。言严果。”

此处稍微解释一下,“执心决断”参考“言严果”指的是为人言行严正果断,而“刚德克就”主要是得搞清什么是“克就”。

“克”这里是“能够”的意思,例如《尚书·尧典》曰:“克明俊德。”意思是能够发扬美德。

“就”这里是“完成”的意思,例如《梦溪笔谈》曰:“瞬息可就。”意思是瞬间便可完成。

所以,“刚德克就”直译就是“刚正有德,能够完成”,再参考“成其敬使为终”——意思是因为肃敬谨慎使事情得以完成,那么刚德克就是指刚正有德,使事情得以完成。(大家有更好的解析,欢迎指教)

综上对谥号含义的两条解析,个人认为贾诩还是挺符合“肃”这个谥号的。

上面说过,贾诩中选的理由是“筹谋策算”,那么接下来我们就捋一捋贾诩的生平,品一品他到底够不够“肃”,又是如何筹谋策算的。

贾诩生平

贾诩是西凉人,老家在武威姑臧(今甘肃省武威市凉州区)。

别以为西凉是偏远蛮荒之地,只出董卓、马腾那样的武夫,其实武威郡的姑臧县(zāng)可是古代西凉首屈一指的大县城,有“河西都会”、“西北名都”的美誉。

李氏、贾氏、阴氏、段氏等都是武威的郡望大族,文教底蕴自然不俗,所以出身贾氏的贾诩有学问、有头脑是不足为奇的。

△东汉时期武威郡位置图

起初,贾诩是董卓的部将,因为董卓也是西凉人,同是老乡,天然就会抱团。

后来,董卓身死,团伙解散,贾诩又辗转跟了西凉将领张绣,因为贾诩知道张绣看重并依赖自己,这样的主公好处。在此期间,贾诩曾助张绣两败曹操,尤其是第一次惨败使得曹操痛失爱子爱将。

最后,贾诩又怂恿张绣放弃袁绍,投降曹操,从此贾诩变成了曹操麾下的重要谋士之一。他曾在潼关之战时献计离间马超、韩遂,从而奠定了曹操的胜利基础。后又为曹丕继位送上了关键性助攻,确保了自身的安稳晚年,其眼光手段皆可谓老辣。

吕布认了两个干爹算什么,贾大谋士还认过三个主公,正因如此,贾诩频繁跳槽、效力不专也成了他被人们诟病的一点。

除此之外,贾诩不知从何时开始被冠以“毒士”之名,这是因为贾诩这个人做事很自私,他的计策往往在保全自己的同时,却枉顾他人的性命。最典型的事例就是贾诩亲手酿成了“李郭之乱”:

当时董卓和其女婿牛辅都已身死,凉州军群龙无首,都准备各自逃亡的。这时王允出昏招,要代表朝廷清算凉州军,凉州军人人自危,更加慌乱。这时贾诩却很清醒,知道四散溃逃很容易被杀,便劝李傕(jué)、郭汜(sì)收拢溃军,**长安。结果,凉州军绝地逢生,攻下长安、挟持朝廷并在那里为祸六年之久。

追究提议的动机,贾诩显然是为了自己的安全考虑,因为一路逃回西凉有性命之忧。为了保命可以理解,但是选择如此“祸乱天下、荼毒苍生”的计策,细思其心性,就真让人感到不寒而栗了。

由此可见,说贾诩是“毒士”还真没冤枉他,不过他也确实是无愧于“筹谋策算”的称誉,能力是绝对够的。

那么还剩一个问题,对于贾诩的德行,现代人的评价是负面的,那么他为何还能被评为君子?

对此,我结合当时的情况给出个人看法:

《唐会要》是宋初王溥编纂的唐代史籍,记录的是唐人对贾诩的评价。这就说明贾诩在唐朝,受到的主流评价还是正面的,认为他符合君子的标准。我个人理解,这里的君子不能与道德模范划等号,而是侧重指为国用命、才干突出的人。

其他君子

最后再简要介绍一下“魏晋八君子”的其他七人。

1、程昱:曹魏的重要谋臣,智勇双全,能独当一面,为曹魏基业的创立贡献颇多,最**至卫尉,封安乡侯。

2、贾逵:曹魏豫州刺史、阳里亭侯,对内治理豫州有方,对外伐吴多有功劳,忠心耿耿,勇于任事。

3、张既:曹魏凉州刺史,封西乡侯,抚民善政,平叛御胡,西北大兴。

4、顾雍:东吴名相,封醴陵侯,为相十九年,缜密持重,劳苦功高,深受孙权信重。

5、王浑:西晋司徒,封京陵县公,主政地方颇多政绩,参与平吴战功显赫,为官颇具声望。(谥号为元)

6、刘惔:东晋清谈家,才名远播,言理无双,娶庐陵公主,最**至丹阳尹,死后追赠前将军。(无谥号)

7、庾翼:东晋名将,最**至安西将军、荆州刺史,都督六州军事,他胸怀大略,内镇要冲,外御强敌,筹谋规划,率军北伐。

结语

综上所述,贾诩能位列“魏晋八君子”是因为评价标准和现代不同,侧重突出的才干和对国家的贡献,因为这样的称誉更有利于维护朝廷的统治。

事实也确实如此,贾诩虽曾祸乱天下,但是他的确实能为他的势力排除障碍、解决问题。我想,单纯就创业成功和统治稳定而言,“善于解决问题”这个能力也算是一一种“大德”了。

文以载道,史可明鉴,@清山雅舍热衷研读历史文化,分享生活感悟,期待朋友们的留言关注。创作不易,欢迎点赞分享,在此感谢。

贾诩为何会背负上“毒士”的名声

倒不是说贾诩这个人真的毒,而是他所出的主意,总是能造成比较恶毒的结果。所以让他戴上一顶毒士的帽子,一点也不委屈贾诩。那么他都出了哪些导致恶毒结果的计谋呢?

计谋一,怂恿李傕郭汜**长安。

李傕郭汜和贾诩,昔日都是董卓的部下。这个时候的贾诩还是武将一枚,不过他的小脑袋瓜子似乎已经开窍了。

本来跟董卓混得挺好,可是吕布和王司徒这两位老兄,居然合起伙来把董卓给灭了。这可把董卓这帮部下给吓惨了。

李傕郭汜作为董卓手下两员大将,自然会成为朝廷清算的头号对象,因此他们二话不说,带着西凉军就跑路了。

王司徒诛杀董卓,本身是天衣无缝的计划,坏就坏在他清算董卓余党的速度似乎快了点,以至于这帮人实力完全盖过了王司徒和吕布。

这事儿旁人看不出来,可贾诩却看得一清二楚。他建议李傕郭汜,与其四处逃窜,倒不如**长安。打下了长安,你们俩可就是天下之主了!

主意很一般,不过**力很强。排除万难之后,李傕郭汜还是决定听从贾诩的建议。没想到吕布压根就不是他们俩的对手,结果吕布撒丫子跑路了,王司徒只好跳楼殉国了。

李傕郭汜到了长安,压根不把这里当成自己未来的王国啊,带着一帮西凉军烧杀抢掠,刹那间长安就成了人间炼狱。你说贾诩这计谋毒不毒?

计谋二,怂恿张绣反叛,结果差点灭了曹操。

李傕郭汜不能成就大事,贾诩就从他们那儿跑路到了同乡段煨这儿混饭吃。可是此前我们都说了,贾诩是武将出身,段煨知道贾诩的能力很强,担心自己被夺走军权。

这个时候贾诩知道实情后,又跑到了另外一个同乡张绣那儿去了。到了张绣这儿,贾诩彻底从武将转变成了谋士,因为他发现,只有自己做谋士,似乎才能在这帮军阀手里混得下去。

刚端上这碗饭,主子张绣立刻遇到麻烦了。因为曹操的大军杀来了,张绣和刘表联合,在第一战中击败了曹操。可是这个时候贾诩却建议张绣别追,追了必败。张绣哪里肯听,二话不说就上去追击,结果果然战败。

张绣败归以后,贾诩却表示:快追!这回肯定能打赢。张绣便跑去追击,果然击败了曹操的后卫部队。

这下子张绣可把贾诩当成神人一样看待了,对他几乎是言听计从。等到袁绍前来招降的时候,贾诩建议张绣回绝袁绍,反而让他投降曹操。

曹操自然非常高兴,接纳了张绣。但是接纳张绣的同时,也接纳了张绣的婶娘。这可把张绣的老脸给丢尽了,贾诩建议张绣趁夜反叛,结果这一搞曹操可就惨了。

曹操的儿子曹昂、侄子曹安民,心腹大将典韦,全都在张绣反叛的过程中被杀了。曹操损失惨重,老婆伤心过度,都选择跟他**了。

等到大家都冷静下来以后,贾诩再次劝说张绣投降曹操。你说绝不绝?这可把张绣坑惨了,而贾诩则找到了新主人曹操。

计谋三,离间马超和韩遂。

曹操统一大北方的路上,还有一个硬骨头啃不动,那就是凉州!这里的马超和韩遂都是骁勇善战的猛将,要对付他们都不容易。

曹操打算亲征,结果被马超打得落花流水,溃不成军。这个时候曹操只好固守不出,压根想不出什么好办法对付马超。

就在这个时候,贾诩的*操作再次出现了,他提出了离间计。一山不容二虎,像凉州这种地方出现两个厉害的角色,这显然很不正常,所以是很容易离间的。

因此在贾诩的建议下,曹操分别写信给马超和韩遂,导致两人之间互相猜忌,最终造成了凉州兵马的互相残杀。曹操压根没费力就夺取了凉州,这都是贾诩的功劳。

计谋四,立嗣之争。

曹操的儿子都太优秀了,曹丕、曹植都是文武双全之人,曹植虽然年幼,但是非常聪明,曹彰缺少文化知识,但是在战场上的表现非常优秀。

因此曹操一时之间,无法决定让谁来继位。最终的选拔对象分别是曹丕和曹植。那么问题来了,该选择谁来继位呢?

这个时候曹操找到了贾诩,希望贾诩给点主意。而贾诩却闭口不言,曹操就疑惑地问:咋啦?我的问题你都不肯回答了?

贾诩叹了口气:我是在想袁绍和刘表这两个人的结局啊!

袁绍因为想要立幼子,结果导致河北集团土崩瓦解,刘表也是这么个心思,所以荆州集团也分崩离析。

曹操听了以后恍然大悟,笑哈哈地接受了贾诩的建议。没多久曹操便将曹丕立为太子。这事儿倒是没有多毒,不过贾诩不直接回答曹操的问题,却能准确地给出答复,这一点很不容易!

计谋五,孑然一身。

贾诩投靠的人太多了,从早期的董卓,到后来的李傕郭汜,后来又相继投奔了段煨、张绣,最后才到了曹操这儿。

所以说他压根就不是曹操的嫡系人马,因此他在曹操这儿丝毫没有安全感可言。所以他在曹操集团,始终不结党,不交朋友。甚至他的子女也不跟任何权贵结亲。

这么一来贾诩就完全取得了曹操的信任,一个不拉帮结派的谋士,只是聪明了一点而已,又会造成多大的麻烦呢?

总结:贾诩靠毒士身份,成了曹丕的帝师。

由于有迎立之功,所以曹丕登基以后,对贾诩非常好。而且贾诩这个人洁身自好,所以曹丕也没法找他的麻烦。

此后贾诩被曹丕封为太尉,位列三公,并且长期担任曹丕的帝师,给他出谋划策。贾诩的最后一计是阻止曹丕征战天下。他认为曹魏当时应该好好发展国家,等到实力强大以后,再想着一统天下。

这回曹丕没有听他的,选择**东吴,结果一无所获。这才意识到贾诩的计谋,那是真的厉害啊!可惜没多久,77岁的贾诩就去世了。

参考资料:《三国志》

毒士贾诩的同门师兄弟是谁

毒士贾诩的同门师兄弟是李儒,李儒的毒计比贾诩更厉害,两人都是为达目的不折手段。

贾诩,字文和,凉州姑**,东汉末三国初著名谋士、战略家,曹魏开国功臣,被尊为魏晋八君子之首。贾诩原为董卓部将,董卓死后投效李傕、张绣,最终归降曹操。贾诩运用谋略计策,先后帮助曹操战败袁绍,平定关中。在曹操继承人的确定上,暗助曹丕成为世子。

三国谋士贾诩为什么叫毒士

贾诩不像“卧龙凤雏”那般少年成名,出生贫寒的他真正踏上历史舞台已经40多岁了。

他本来的董卓的谋士,在董卓死后,他力劝董卓手下大将李傕郭汜等**长安,最终令长安百姓再次生灵涂炭。

而这一计策令他名声大噪,此后他为此时常懊悔,同时也是让他被称为“毒士”的重要原因。

世上没有千年的王朝,为何东汉灭亡让贾诩背锅,称他为乱国毒士

世上没有千年的王朝,东汉灭亡为何让要贾诩背锅,称他为乱国毒士?

“毒士”不是污蔑,而是真的毒,贾诩贾文和被人称为“乱国毒士”,并非无因。

东汉的灭亡跟他贾诩有着厉害关系,后人说他是“毒士”,有的人是惊叹于他的智慧、有的人是批判他手段之毒辣,当然这是一个“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的问题了。个人认为,东汉满朝公卿竟然比不上一个刚刚投董卓不久的书生,作为国家管理阶层来说,有时候“**”就是最大的罪过。

(贾诩贾文和)

公元189年九月,董卓废汉少帝刘辩,改立陈留王刘协为帝,此事顿时在朝堂上掀起了一股惊涛骇浪。而这个时候的贾诩就在董卓部下,时任平津都尉、后升为讨虏校尉,贾诩的官虽然有点小,但是他的身上却深深地打了上“董卓余党”的烙印。

公元192年,一代军阀董卓最终丧命,当时朝廷的大权移到了大司徒王允的手中,王允也是东汉末年的一个重要大臣。可以说,大允的一时大意,最终失去重整山河的机会,东汉的灭亡跟王允的**也是有很大关系的。

本来,董卓死了之后,他的手下兵马也是想一哄而散。如果这个时候,王允能拿出正确的方案来把这些西凉兵一一收归朝廷的话,那么东汉朝廷的寿命可能会更久一点。但王允并没有这么做,他特别痛恨这些西凉兵的为非作歹,因此他把控朝廷大权之后,便想把这些董卓余党一一清算。

(大司徒王允)

成者为王败者寇,这种做法也没错,但错就错在他碰到了贾诩。贾诩在西凉军的的官职是校尉级别,但王允要清算董卓余党的话,贾诩是逃脱不了,这就要亲命了,王允的“清除计划”直接威胁到了贾诩的身家性命。

当时董卓部下的李傕、郭汜两位校尉,看到大变惊起,也是束手无策,他们原本是想将部下士兵全部散尽,然后独自逃亡凉州。但是贾诩出面找到了他们,并阻止了他们这么做。

贾诩对李傕和郭汜说,“长安城内的那些大人物们,正在商议着要两位的项上人头,两位抛下部下独自西行,路上的一个亭长就可以把你们抓了去送官,这是取死之道啊。现在趁着人心惶惶,两位将军不如打着为董公**的旗号,一路收服那些散兵乱勇,然后去攻打长安或许有成功的可能。就算是失败了,那也比现在直接就逃亡要强啊。请两位将军快点行动吧,西凉的游兵散勇们,现在属于群龙无首的地步,只要看到你们所打的旗帜,他们一定都会来投靠你们的。”

于是李傕郭汜等人便一边到处散发“王允欲斩尽凉州兵”的流言,一边又联络凉州之前的各位将校,率军日夜行军奔袭长安。等到长安城下,就聚起了十余万众,这真是让人惊心动魄。

(李傕攻陷长安)

就这样,在贾诩的建议下,李傕郭汜迅速扭转了形势,再加上城内又有叛变的士兵做内应,于是**攻下了长安城,守将吕布率百余骑流落天涯。

吕布兵败,长安陷落。李傕等人原来还在惶惶不可终日,现在终于出了一口恶气,于是纵兵掳掠,造成了吏民万余人的伤亡,尸体堆满了街道,多名大臣也被诛杀。李傕等人又拥兵至皇宫门前,威逼汉献帝和司徒王允,要他们给自己大肆封官。

而后,汉朝中枢的重要大臣,如司隶校尉、左冯翼、右扶风,以及王司徒王允等高职人员也被诛杀,这一场腥风血雨,一下子就把东汉中枢的力量一扫而光。

董卓当年虽然乱政,但他还是非常明白,汉朝的中枢是把控天下的重要部门,是不能毁坏的。因此他在大多数人反对的情况下,都没有大起杀戮,他最多也是做到了“自为相国,赞拜不名,入朝不趋,剑履上殿”这一步而已。

(李傕郭汜)

但李傕郭汜等人都是武夫,他们是想不到这一点的。他们大杀特杀,这相当于在**道路上自于绝于人了。因此当他们想要给贾诩封侯的时候,贾诩是当机立断地拒绝了。笑话,贾诩是恨不得让天下人知道,这一系列的谋划跟他都没有关系,他哪能接受这个侯爵呢?

不久之后,贾诩的母亲亡故,于是贾诩找到了这个理由,辞掉了官职,从此彻底地从这个漩涡中退了出去。或许当时的贾诩贾文和是出了一口大气吧,屠戮长安的这个罪名,他可担当不起,他也不想担当。

贾诩离开之后,东汉朝廷中枢在“李郭”这两位杀星的把执之下,哪里还有回光近照的机会?

一般来说,王朝的败亡,它是要经过内部慢慢的腐化,然后天下民不聊生。王朝中枢慢慢地变得虚弱不堪,再也没有了统治力,最后无可调之兵,于是王朝覆灭。而这个时间段可能要跨越百年时间左右,然而东汉灭亡的序曲是有一点奇怪,地方没乱而中枢却完全损坏了。

史学家说“诸国皆以弱灭,独汉以强亡”,原因就在这里了。东汉王朝的灭亡跟其它的王朝是不一样,它是还没有到灭亡的时候却灭亡了。而它的灭亡却跟贾诩“**长安”的建议有太大的关系。贾诩为了保命,他给李傕郭汜的建议,像是一把利剑一样,“咻”的一下,就把东汉王朝中枢对外的统治力彻底打得的分崩离析。

世上本无千年的王朝,这没错,但王朝的覆灭有着各种的必然性和偶然性。天生贾文和,本来就是一个偶然性的因素,而贾诩为了自保,然后出了一条计策,却提前拉开东汉灭亡的序曲,这也是也是天意了。后人经过这么一分析,“乱国毒士”这一个名号就来了。

文——千古

关于贾诩为什么叫毒士到此分享完毕,希望能帮助到您。

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 1553299181@qq.com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15lady.cn/5411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