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子梁惠王上,孟子见梁惠王详解

大家好,今天来为大家解答孟子梁惠王上这个问题的一些问题点,包括孟子见梁惠王详解也一样很多人还不知道,因此呢,今天就来为大家分析分析,现在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吧!如果解决了您的问题,还望您关注下本站哦,谢谢~《孟子。梁惠王上》中梁惠王是战国时期哪个国家的君主梁惠王就是战国前期赫赫有名的魏惠王。魏国原来的都城在安邑(今山西夏县),因

大家好,今天来为大家解答孟子梁惠王上这个问题的一些问题点,包括孟子见梁惠王详解也一样很多人还不知道,因此呢,今天就来为大家分析分析,现在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吧!如果解决了您的问题,还望您关注下本站哦,谢谢~

《孟子。梁惠王上》中梁惠王是战国时期哪个国家的君主

梁惠王就是战国前期赫赫有名的魏惠王。魏国原来的都城在安邑(今山西夏县),因受秦威胁,迁都大梁(今河南开封西北),所以又称梁惠王。

《孟子,梁惠王上》 全文及其译文是什么

齐宣王问曰:“齐桓、晋文之事可得闻乎?”孟子对曰:“仲尼之徒无道1桓、文之事者,是以后世无传焉。臣未之闻也。无以,则王乎?”曰:“德何如,则可以王矣?”曰:“保民而王,莫之能御也。”曰:“若寡人者,可以保民乎哉?”曰:“可。”

曰:“何由知吾可也?”曰:“臣闻之胡龁2曰,王坐于堂上,有牵牛而过堂下者,王见之,曰:‘牛何之?’对曰:‘将以衅钟。’王曰:‘舍之!吾不忍其觳觫,若无罪而就死地。’对曰:‘然则废衅钟与?’曰:‘何可废也?以羊易之!’

不识有诸?”曰:“有之。”曰:“是心足以王矣。百姓皆以王为爱4也,臣固知王之不忍也。”王曰:“然。诚有百姓者。齐国虽褊小,吾何爱一牛?即不忍其觳觫,若无罪而就死地,故以羊易之也。”曰:“王无异于百姓之以王为爱也。以小易大,彼恶知之?王若隐其无罪而就死地,则牛羊何择焉?”王笑曰:“是诚何心哉?我非爱其财。

而易之以羊也,宜乎百姓之谓我爱也。”曰:“无伤也,是乃仁术也,见牛未见羊也。君子之于禽兽也,见其生,不忍见其死;闻其声,不忍食其肉。是以君子远庖厨也。”王说曰:“《诗》云:‘他人有心,予忖度之。’夫子之谓也。夫我乃行之,反而求之,不得吾心。

夫子言之,于我心有戚戚焉。此心之所以合于王者,何也?”曰:“有复于王者曰:‘吾力足以举百钧’,而不足以举一羽;‘明足以察秋毫之末’,而不见舆薪,则王许之乎?”曰:“否。”

“今恩足以及禽兽,而功不至于百姓者,独何与?然则一羽之不举,为不用力焉;舆薪之不见,为不用明焉,百姓之不见保,为不用恩焉。故王之不王,不为也,非不能也。”曰:“不为者与不能者之形何以异?”曰:“挟太山以超北海,语人曰‘我不能’,是诚不能也。

为长者折枝,语人曰‘我不能’,是不为也,非不能也。故王之不王,非挟太山以超北海之类也;王之不王,是折枝之类也。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天下可运于掌6。《诗》云:‘刑于寡妻,至于兄弟,以御于家邦。’言举斯心加诸彼而已。

故推恩足以保四海,不推恩无以保妻子。古之人所以大过人者无他焉,善推其所为而已矣。今恩足以及禽兽,而功不至于百姓者,独何与?权,然后知轻重;度,然后知长短。物皆然,心为甚。王请度之!抑王兴甲兵,危士臣,构怨于诸侯,然后快于心与?”王曰:“否。吾何快于是?将以求吾所大欲也。”

曰:“王之所大欲可得闻与?”王笑而不言。曰:“为肥甘不足于口与?轻暖不足于体与?抑为采色不足视于目与?声音不足听于耳与?便嬖不足使令于前与?王之诸臣皆足以供之,而王岂为是哉?”曰:“否。吾不为是也。”

曰:“然则王之所大欲可知已。欲辟土地,朝秦楚,莅中国而抚四夷也。以若所为求若所欲,犹缘木而求鱼也。”曰:“若是其甚与?”曰:“殆有甚焉。缘木求鱼,虽不得鱼,无后灾。以若所为,求若所欲,尽心力而为之,后必有灾。

”曰:“可得闻与?”曰:“邹人与楚人战,则王以为孰胜?”曰:“楚人胜。”曰:“然则小固不可以敌大,寡固不可以敌众,弱固不可以敌强。海内之地方千里者九,齐集有其一。以一服八,何以异于邹敌楚哉?盖亦反其本矣。

今王发政施仁,使天下仕者皆欲立于王之朝,耕者皆欲耕于王之野,商贾皆欲藏于王之市,行旅皆欲出于王之涂,天下之欲疾其君者皆欲赴愬于王。其若是,孰能御之?”

王曰:“吾惛,不能进于是矣。愿夫子辅吾志,明以教我。我虽不敏,请尝试之。”曰:“无恒产而有恒心者,惟士为能。若民,则无恒产,因无恒心。苟无恒心,放辟,邪侈,无不为已。及陷于罪,然后从而刑之,是罔民也。

焉有仁人在位,罔民而可为也?是故明君制民之产,必使仰足以事父母,俯足以畜妻子,乐岁终身饱,凶年免于死亡。然后驱而之善,故民之从之也轻。今也制民之产,仰不足以事父母,俯不足以畜妻子,乐岁终身苦,凶年不免于死亡。

此惟救死而恐不赡7,奚暇治礼义哉?王欲行之,则盍反其本矣。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鸡豚狗彘之畜,无失其时,七十者可以食肉矣;百亩之田,勿夺其时,八口之家可以无饥矣;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饥不寒,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翻译:

齐宣王问道:“齐桓公、晋文公在春秋时代称霸的事情,您可以讲给我听听吗?”孟子回答说:“孔子的学生没有谈论齐桓公、晋文公称霸之事的,所以没有传到后代来,我也没有听说过。大王如果一定要我说。那我就说说用道德来统一天下的王道吧?”

宣王问:“道德怎麽样就可以统一天下了呢?”孟子说:“一切为了让老百姓安居乐业。这样去统一天下,就没有谁能够阻挡了。”宣王说:“像我这样的人能够让老百姓安居乐业吗?”孟子说:“能够。”宣王说:“凭什麽知道我能够呢?”孟子说:“我曾经听胡告诉过我一件事,说是大王您有一天坐在大殿上有人牵着牛从殿下走过,您看到了,便问:‘把牛牵到哪里去?’

牵牛的人回答:‘准备杀了取血祭钟’。您便说:‘放了它吧!我不忍心看到它那害怕得发抖的样子,就像毫无罪过却被到处死刑一样。’牵牛的人问:‘那就不祭钟了吗?’您说:‘怎么可以不祭钟呢?用羊来代替牛吧!’—–不知道有没有这件事?”

宣王说:“是有这件事。”孟子说:“凭大王您有这样的仁心就可以统一天下了。老百姓听说这件事后都认为您是吝啬,我却知道您不是吝啬,而是因为不忍心。”宣王说:“是,确实有的老百姓这样认为。不过,我们齐国虽然不大,但我怎么会吝啬到舍不得一头牛的程度呢?

我实在是不忍心看到它害怕得发抖的样子,就像毫无罪过却被判处死刑一样,所以用羊来代替它。”孟子说:“大王也不要责怪老百姓认为您吝啬。他们只看到您用小的羊去代替大的牛,哪里知道其中的深意呢?何况,大王如果可怜它毫无罪过却被宰杀,那牛和羊又有什么区别呢?”

宣王笑者说:“是啊,这一点连我自己也不知道到底是一种什么心理了。我的确不是吝啬钱财才用羊去代替牛的,不过,老百姓这样认为,的确也有他们的道理啊。”孟子说:“没有关系。大王这种不忍心正是仁慈的表现,只因为您当时亲眼见到了牛而没有见到羊。

君子对于飞禽走兽,见到它们活着,便不忍心见到它们死区;听到它们哀叫,便不忍心吃它们的肉。所以,君子总是远离厨房。”齐宣王很高兴地说:“《诗经》说:‘别人有什麽心思,我能揣测出。’这就是说的先生您吧。

我自己这样做了,反过来想想为什麽要这样做,却说不出所以然来。倒是您老人家这麽一说,我的心便豁然开朗了。但您说我的这种心态与用道德统一天下的王道相合又怎麽理解呢?”孟子说:“假如有人来向大王报告说:‘我的力量能够举得起三千斤,却拿不起一根羽毛;视力能够看得清秋天毫毛的末梢,却看不见摆在眼前的一车柴草。’大王您会相信他的话吗?”

宣王说:“当然不会相信。”孟子便接着说:“如今大王您的恩惠能够施及动物,却偏偏不能够施及老百姓,是为什麽呢?一根羽毛拿不起,是不愿意用力气拿的缘故;一车柴草看不见,是不愿意用眼睛看的缘故;老百姓不能安居乐业,是君王不愿意施恩惠的缘故。所以大王您没有能够用道德来统一天下,是不愿意做,而不是做不到。”

宣王说:“不愿意做和做不到有什麽区别呢?”孟子说:“要一个人把泰山夹在胳膊下跳过北海,这人告诉人说:‘我做不到。’这是真的做不到。要一个人为老年人折一根树枝这人告诉人说:‘我做不到。’这是不愿意做,而不是做不到。

大王您没有做到用道德来统一天下,不是属于把泰山夹在胳膊下跳过北海的一类,而是属于为老年人折树枝的一类。“尊敬自己的老人,并由此推广到尊敬别人的老人;爱护自己的孩子,并由此推广到爱护别人的孩子。做到了这一点,整个天下便会像在自己的手掌心里运转一样容易治理了。《诗经》说:‘先给妻子做榜样,再推广到兄弟,再推广到家族和国家。’

说的就是要把自己的心推广到别人身上去。所以,推广恩德足以安定天下,不推广恩德连自己的妻子儿女都保不了。古代的圣贤之所以能远远超过一般人,没有别的什麽,不过是善于推广他们的好行为罢了。如今大王您的恩惠能够施及动物,却不能够施及老百姓,偏偏是为什麽呢?

“称一称才知道轻重,量一量才知道长短,什麽东西都是如此,人心更是这样。大王您请考虑考虑吧!难道真要发动全国军队,是将士冒着生命危险,去和别的国家结下仇怨,这样您的心里才痛快吗?”宣王说:“不,我为什麽这样做心里才痛快呢?我只不过想实现我心里的最大愿望啊。”

孟子说:“大王的最大愿望是什么呢?可以讲给我听听吗?”齐宣王笑了笑,却不说话。孟子便说:“是为了肥美的食物不够吃吗?是为了轻暖的衣服不够穿吗?还是为了艳丽的色彩不够看呢?是为了美妙的音乐不够听吗?还是为了身边伺候的人不够使唤呢?这些,您手下的大臣都能够尽量给您提供,难道您还真是为了这些吗?”

宣王说:“不,我不是为了这些。”孟子说:“那么,您的最大愿望便可以知道了,您是想要扩张国土,使秦、楚这些大国都来朝贡您,自己君临中国,安抚四方落后的民族。不过,以您现在的做法来实现您现在的愿望,就好像爬到树上去捉鱼一样。”

宣王说:“竟然有这样严重吗?”孟子说:“恐怕比这还要严重哩。爬上树去捉鱼,虽然捉不到鱼,却也没有什么后患。以您现在的做法来实现您现在的愿望,费劲心力去干,一定会有灾祸在后头。”宣王说:“可以把道理说给我听听吗?”孟子说:“假定邹国和楚国打仗,大王认为哪一国会打胜呢?”宣王说:“当然是楚国胜。”

孟子说:“显然,小国的确不可以与大国为敌,人口很少的国家的确不可以与人口众多的国家为敌,弱国的确不可以与强国为敌。中国的土地,方圆千里的共有九块,齐国不过占有其中一块罢了。想用这一块去征服其他八块,这跟邹国和楚国打仗有什么区别呢?

大王为什么不回过来好好想一想,从根本上着手呢?”“现在大王如果能施行仁政,使天下做官的人都想到您的朝廷上来做官,天下的农民都想到您的国家来种地,天下做生意的人都想到您的国家来做生意,天下旅行的人都想到您的国家来旅行,天下痛恨本国国君的人都想到您这儿来控诉。果真做到了这些,还有谁能够与您为敌呢?

齐宣王说:“我糊涂,不懂得这个道理。希望先生帮助(实现)我的志愿,明确地教导我。我虽然不聪明,请让我试试看。”孟子道:“没有可以长久维持生计的产业,却有一贯向善的思想,这只有有志之士才做得到。

像一般人,只要失去了可以长久维持生计的产业,就会动摇一贯向善的思想。假使没有这种思想,那就会放荡邪僻,不守法纪,胡作非为,没有什么干不出来的。等到犯了罪,然后对他们施加刑罚,这等于设下网罗陷害老百姓。哪有仁爱的国君在位,却可以干出陷害老百姓的勾当呢?

所以贤明的国君规定老百姓的产业,一定要使他们上足够奉养他们的父母,下足够养活他们的老婆孩子;遇上好年成终身饱暖,即使是凶年饥岁,也不至于饿死;然后要求他们走上向善的道路,所以老百姓也就容易服从了。

现在所规定的老百姓的产业,上不够奉养父母,下不够养活老婆孩子;年成好也要终身困苦,遇上凶年饥岁,更免不了要饿死。这样就连救自己的性命还来不及,哪有空余时间去讲礼义呢?大王您既然想成就统一天下的大业,那就何不回到根本上来呢?

在五亩大的住宅旁,种上桑树,五十岁的人就可以穿丝绵袄了;鸡和猪狗一类的家畜不要耽误它们繁殖生长的季节,上了七十岁的人就可以经常吃到肉了。一家一户种百亩的田地能及时得到耕种,八口人吃饭的人家,就可以不闹饥荒了。

重视学校教育,反复地叮咛他们孝顺父母、尊敬兄长的道理,须发花白的老人就不会再肩挑背负出现在道路上了。年老的人穿丝绵、吃肉食,一般老百姓也不至于少食缺衣。如果这样还不能得到人民的拥戴,以实现王道,那决不可能。”

孟子梁惠王上讲什么

孟子抓住了梁惠王渴望称王天下,建立霸业的心里,集中阐述了“保民而王,莫之能御”的仁政思想。

孟子以设问的手法引人就范,以日常习见的小事喻说道理,环环相扣,生动有趣,具有较强的说服力,充分反映了孟子的语言风格,表现了孟子的机敏和雄辩。

孟子见梁惠王详解

孟子见梁惠王是在公元前328年,那一年孟子44岁,梁惠王尊敬的称孟子为叟,打算听到一些对梁国有用的东西。

孟子马上回应:王干吗要提利益呢?难道你不知道比利益更重要的仁和义吗?梁惠王还没来得及弄清楚状况,孟子已经滔滔不绝的开始回答了!

国君问:如何对我的国有利?大夫就问:如何对我的家有利?没有封地的士和庶民就问:如何对我自己有利?上上下下都追逐利益,这个国就危险了。从上到下都从自己的利益出发,这边的利益增加,很可能就会损伤那边的利益,冲突与争夺在所难免。

原文内容太多,不一一列举并介绍了!

孟子在与梁惠王的对话中表现出怎样的思想与主张

《孟子梁惠王上》中的孟子抓住了梁惠王渴望称王天下,建立霸业的心里,集中阐述了“保民而王,莫之能御”的仁政思想.孟子以设问的手法引人就范,以日常习见的小事喻说道理,环环相扣,生动有趣,具有较强的说服力,充分反映了孟子的语言风格,表现了孟子的机敏和雄辩.

关于孟子劝诫梁惠王的故事是什么

在孟子和梁惠王这段对话中,孟子阐述了自己的治理理念,也就是著名的:仁者无敌。“仁”就是“人心”,要获得人心,得到民众的支持应该怎么做呢?

第一条:不与民争利

梁惠王问孟子:你千里迢迢来到这里,你会为我的国家带来什么利益呢?

孟子劝诫惠王说:大王不要太利益了,只要讲“仁德”就可以了。如果大王讲利益,那么大夫会跟你讲利益,士人和平民也会跟你讲利益,上上下下相互争夺利益,那么国家就会陷入危险了。因为欲望是无止境的,民众获得了再多的利益,也永远不会满足的。只有让大家不要关注利益,而关注仁义,这样才能长治久安、国富民强。

这里孟子所说的“利益”和“仁义”,其实就是我们现在讲了“利己”和“利他”,如果每个人都只关注自己的利益,都是一个自私自利的人,那么整个国家也是这样,而只有让每个人都开始关注他人,关注“仁义”,从关注自己,转而关注他人、社会和国家,这样整个国家才能蓬勃发展。

第二条:与民同乐

有一天梁惠王在池边欣赏大雁小雁、大鹿小鹿,感叹说:贤良的人也会像它们那样快乐吗?

孟子说:只有贤良的人才能享受这种快乐,不贤良的人即使有了这种快乐,也无法享受。孟子引用了《诗经》中的一个典故,周文王发动民众的力量建筑了高台深池,百姓非常喜欢,把文王的高台称之为“灵台”,把深池称之为“灵沼”,因为文王与百姓一起快乐,所以能享受到快乐。

但夏桀是一位暴君,遭到百姓的痛恨,即便建造了高台、深池,还有各种鸟兽,但是他独自享用,难度他可以快乐吗?孟子说“古之人与民偕乐,故能乐也”。孟子通过周文王和夏朝最后一位君王夏桀的故事来劝诫梁惠王要与民同乐,而不要独乐。

第三条:仁者无敌

梁惠王说,晋国过去强大,但是到了我的手中,在东边被齐国打败、长子还牺牲了;在西边被秦国打败,割让了七百里土地;在南边又被楚国欺辱,占去了八个城池。我想要报仇雪恨,怎么才能做到呀?

这里补充说一下,晋国之前被魏赵韩三国拆分,魏国君臣有时候仍然以晋国自称,魏国在今天的河南一带,北方与赵国接壤、南方与韩国和楚国接壤、东边与齐国接壤、西边与秦国接壤。

孟子说,如果大王能实施仁政,少用刑罚,减少赋税,深根细作,让年轻人在闲暇时学习孝悌忠信的道理,进而在家里侍奉父兄,在外敬重长者,这样他们即便只有木棍也能在战场所向披靡,这样一来,即便只有区区百里的小地方也能让天下人城府于你。

这里孟子的政治主张,就是养民、教民、与民同乐。孟子说“仁者无敌”,就是要顺应人性,获得百姓的支持,只有这样,才能实现国富民强,不被外敌入侵。

第四条:榜样的力量

这里孟子通过一段跟齐宣王的对话来阐述了自己对于君主的要求,有一天,齐宣王问孟子,要有怎样的德行才可以称王天下呢?

孟子说,保护百姓进而称王天下,就没有人能够阻挡了。所谓“保民而王,莫之能御也”。孟子引用了《诗经》中的一个典故说,古代文王先给妻子做了榜样,再影响到了兄弟们,进而影响到了封邑和国家。意思是说,君王如果能做到推己及人,把自己的恩惠和仁德推广开来,他们的影响力就会越来越大,以至于可以称王。

这里孟子通过一个简单的典故,来阐述了自己对于什么样的君王可以称王的看法,在《论语》中,孔子强调做人要“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而孟子说对于一国之君,更要发挥正面的影响力,发挥榜样的力量。孟子说“物皆然,心为甚”,只有能做到将心比心,能做到推己及人,才能称王于天下。

好了,今天我们分享了《孟子·梁惠王》的上半部分,我们讲到了孟子和梁惠王、齐宣王的对话,通过这几段对话,孟子阐述了自己的治国理念,以“仁政”为核心,提出了“仁者无敌”的观点,具体的做法包括,不与民争利、要与民同乐、要推己及人做好榜样,影响他人,而具体的策略包括,要“养民”,让百姓辛勤劳作、吃饱穿暖;要“教民”,让民众学习孝悌忠信的道理,另外君主要减少赋税,减少刑罚等等,这些都是“仁政”的具体做法。

好了,文章到这里就结束啦,如果本次分享的孟子梁惠王上和孟子见梁惠王详解问题对您有所帮助,还望关注下本站哦!

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 1553299181@qq.com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15lady.cn/5923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