齐宣王问曰(齐宣王问曰汤放桀赏析)

本篇文章给大家谈谈齐宣王问曰,以及齐宣王问曰汤放桀赏析对应的知识点,文章可能有点长,但是希望大家可以阅读完,增长自己的知识,最重要的是希望对各位有所帮助,可以解决了您的问题,不要忘了收藏本站喔。齐宣王问曰汤放桀赏析因为齐宣王独自享受着快乐的事而不感到快乐,所以他想起比他还富有的夏桀和商纣王

本篇文章给大家谈谈齐宣王问曰,以及齐宣王问曰汤放桀赏析对应的知识点,文章可能有点长,但是希望大家可以阅读完,增长自己的知识,最重要的是希望对各位有所帮助,可以解决了您的问题,不要忘了收藏本站喔。

齐宣王问曰汤放桀赏析

因为齐宣王独自享受着快乐的事而不感到快乐,所以他想起比他还富有的夏桀和商纣王。

但是这两人在历史上都是人人憎恨的人,所以齐宣王也怕自己落下历史的骂名,遗臭万年,因此他试探着询问孟子,想看看孟子的态度。

孟子则告诫齐宣王,不要做一个独夫民贼,不要伤仁害义,应该做一个为民尽仁尽义的明君。孟子在这里所提出的,是一种评价历史人物的标准,这个标准就是一个统治者是否施行仁政,是否爱民。

凡是不爱民的,伤仁害义的,就是“残贼之人”,就是“一夫”,就是民贼!就是人民应该揭竿起义诛伐的对象!

齐宣王君子远译

君子远庖厨是一句话,出自战国时期的《孟子》的《梁惠王章句上》。“君子远庖厨”,是孟子劝诫齐宣王实行仁术。

君子远庖厨

齐宣王①问曰:“齐桓、晋文②之事可得闻乎?”

孟子对曰:“仲尼之徒无道桓、文之事者,是以后世无传焉。臣未之闻也。无以③,则王乎?”

曰:“德何如,则可以王矣?”

曰:“保民而王,莫之能御也。”

曰:“若寡人者,可以保民乎哉?”

曰:“可。”

曰:“何由知吾可也?”

曰:“臣闻之胡龁④曰,王坐于堂上,有牵牛而过堂下者,王见之,曰:‘牛何之⑤?’对曰:‘将以衅钟⑥。’王曰:‘舍之!吾不忍其觳觫⑦,若无罪而就死地。’对曰:‘然则废衅钟与?’曰:‘何可废也?以羊易之!’不识有诸?”

曰:“有之。”

曰:“是心足以王矣。百姓皆以王为爱⑧也,臣固知王之不忍也。”

王曰:“然。诚有百姓者。齐国虽褊⑨小,吾何爱一牛?即不忍其觳觫,若无罪而就死地,故以羊易之也。”

曰:“王无异⑩于百姓之以王为爱也。以小易大,彼恶知之?王若隐⑾其无罪而就死地,则牛羊何择焉?”王笑曰:“是诚何心哉?我非爱其财。而易之以羊也,宜乎百姓之谓我爱也。”

曰:“无伤⑿也,是乃仁术也,见牛未见羊也。君子之于禽兽也,见其生,不忍见其死;闻其声,不忍食其肉。是以君子远庖厨⒀也。”

作品译文

齐宣王问道:“齐桓公、晋文公在春秋时代称霸的事情,您可以讲给我听听吗?”

孟子回答说:“孔子的学生没有谈论齐桓公、晋文公称霸之事的,所以没有传到后代来,我也没有听说过。大王如果一定要我说。那我就说说用道德来统一天下的王道吧?”

宣王问:“道德怎麽样就可以统一天下了呢?”

孟子说:“一切为了让老百姓安居乐业。这样去统一天下,就没有谁能够阻挡了。”

宣王说:“像我这样的人能够让老百姓安居乐业吗?”

孟子说:“能够。”宣王说:“凭什麽知道我能够呢?”

孟子说:“我曾经听胡告诉过我一件事,说是大王您有一天坐在大殿上有人牵着牛从殿下走过,您看到了,便问:‘把牛牵到哪里去?’牵牛的人回答:‘准备杀了取血祭钟’。您便说:‘放了它吧!我不忍心看到它那害怕得发抖的样子,就像毫无罪过却被判处死刑一样。’牵牛的人问:‘那就不祭钟了吗?’您说:‘怎么可以不祭钟呢?用羊来代替牛吧!’—–不知道有没有这件事?”

宣王说:“是有这件事。”

孟子说:“凭大王您有这样的仁心就可以统一天下了。老百姓听说这件事后都认为您是吝啬,我却知道您不是吝啬,而是因为不忍心。”

宣王说:“是,确实有的老百姓这样认为。不过,我们齐国虽然不大,但我怎么会吝啬到舍不得一头牛的程度呢?我实在是不忍心看到它害怕得发抖的样子,就像毫无罪过却被判处死刑一样,所以用羊来代替它。”

孟子说:“大王也不要责怪老百姓认为您吝啬。他们只看到您用小的羊去代替大的牛,哪里知道其中的深意呢?何况,大王如果可怜它毫无罪过却被宰杀,那牛和羊又有什么区别呢?”

宣王笑者说:“是啊,这一点连我自己也不知道到底是一种什么心理了。我的确不是吝啬钱财才用羊去代替牛的,不过,老百姓这样认为,的确也有他们的道理啊。”

孟子说:“没有关系。大王这种不忍心正是仁慈的表现,只因为您当时亲眼见到了牛而没有见到羊。君子对于飞禽走兽,见到它们活着,便不忍心见到它们死去;听到它们哀叫,便不忍心吃它们的肉。所以,君子总是远离厨房。”

齐宣王为什么要问齐桓晋文之事

齐宣王也想做霸主,所以要问齐桓晋文之事。

齐桓公,姜姓,吕氏,名小白,出生于临淄,春秋时期齐国第15位国君,春秋五霸之首。齐国内乱后,小白继国君位,任管仲为相,实行军政合一、兵民合一的制度,齐国逐渐强盛。齐桓公晚年信任奸佞。

关于齐宣王的论语

子曰.富与贵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处也.贫与贱.是人之所恶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去也.君子去仁.恶乎成名.君子无终食之间违仁.造次必于是.颠沛必于是.(《论语?里仁》)

齐宣王对孟子说的话

齐宣王问孟子:我这样的人能够让百姓安居乐业吗?

孟子:我听说大王您曾经坐在大堂上看到一个人牵着一头牛在堂前走过,您问牵牛的人,这是做什么的?牵牛的人说道:“这是宰了用于祭祀的贡品”,你不忍心,于是让人把这头牛放了。牵牛的人问:“那就不祭祀了吗?”,你告诉他说怎么能不祭祀呢?换一头羊来祭祀吧。有这件事吗?

宣王:是的,有这件事情!

孟子:凭大王拥有这样一颗仁德之心就可以使百姓安居乐业啊!

看到这里,很多人认为这个问题很搞笑,难道用羊和用牛有区别吗?事实上连齐宣王自己都觉得很奇怪。

于是齐宣王就问孟子:百姓们觉得我吝啬,其实我齐国虽然不大,我对一头牛还不至于吝啬。我就是看那头牛没有罪过,却要被宰杀,看着它瑟瑟发抖的样子我于心不忍。但是牛和羊有什么区别呢?我为什么会有这种心理呢?

孟子:无伤也,是乃仁术也,见牛而未见羊也。君子之于禽兽也,见其生,不忍见其死。闻其声,不忍食其肉。是以君子远庖厨也!

其实第一句话才是孟子的重点:“见牛而未见羊也”。这一句往往被很多人忽略,后面的那句话反而常常被人提到。

孟子的意思就是,你看到了牛的瑟瑟发抖,所以会对他怜悯,你没有看到羊瑟瑟发抖,所以没有对它产生怜悯。重点不在于牛羊有什么区别,而是在于你看到了和没看到。

齐宣王问曰:“文王之囿方七十里,有诸”,这句话。是出自哪篇文言文

此句选自战国时期·孟子所著的《孟子.梁惠王下》中的《文王之囿》

原文:

文王之囿

齐宣王问曰:“文王之囿,方七十里,有诸?”

孟子对曰:“于传有之。”

曰:“若是其大乎!”

曰:“民犹以为小也。”

曰:“寡人之囿,方四十里,民犹以为大,何也?”

曰:“文王之囿,方七十里,刍荛者往焉,雉兔者往焉,与民同之。民以为小,不亦宜乎?臣始至于境,问国之大禁,然后敢入。臣闻郊关之内有囿方四十里,杀其麋鹿者如杀人之罪,则是方四十里,为阱于国中。民以为大,不亦宜乎?

OK,本文到此结束,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 1553299181@qq.com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15lady.cn/5953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