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灭论的作者是谁?“形存则神存,形谢则神灭”是由谁提出的

大家好,如果您还对神灭论的作者是谁不太了解,没有关系,今天就由本站为大家分享神灭论的作者是谁的知识,包括“形存则神存,形谢则神灭”是由谁提出的的问题都会给大家分析到,还望可以解决大家的问题,下面我们就开始吧!王明阳的思想和著作内容是什么王守仁,曾筑室故乡阳明洞,世称阳明先生,是明代著名哲学家、思想家和教育家。个

大家好,如果您还对神灭论的作者是谁不太了解,没有关系,今天就由本站为大家分享神灭论的作者是谁的知识,包括“形存则神存,形谢则神灭”是由谁提出的的问题都会给大家分析到,还望可以解决大家的问题,下面我们就开始吧!

王明阳的思想和著作内容是什么

王守仁,曾筑室故乡阳明洞,世称阳明先生,是明代著名哲学家、思想家和教育家。

个人认为其主要思想是:

心外无物。把心看做宇宙万物的本源,提出“圣人之学,心学也,尧舜禹之相接受”(王守仁《象山全集?序》),故后有人称此为“心学”。“天下无心外之理,无心外之物”,“心者,天下万物之主也,心即天”(《传习录》上)。认为世界上的一切事物都依赖于主观意志(心)而存在,整个自然界以及人类社会一切事物都是“心”的表现。“你未看此花时,此花于汝同归于寂,你来看此花时,则此花颜色一时明白起来,便知花不在你心外”(《《传习录》上》)。

致良知。又称“心”为“良知”、“灵明”或“天理”。认为“人的良知就是草木瓦石的良知,若草木瓦石无人的良知,不可以为草木瓦石矣。岂惟草木瓦石为然,天地无人的良知亦不可为天地矣。盖天地万物与人原是一体。具发窍之最精妙处,是人心一点灵明”(《传习录》下)。认为如果没有“心”(良知)也就没有草木瓦石,甚至没有天地万物。“良知”是人先天具有的,“亘万古,塞宇宙,而无不同”(《答欧阳崇一》)。良知是造化的“精灵”,“生天生地,成鬼成帝,皆从此生,真是与物无对”(《传习录》下),是天地万物发育流行的根源。认为个人主观上的“良知”即真理,真理即个人的主观意念。个人主观上的“良知”是衡量一切事物是非真伪的尺度,是规定“天下节目时变”的“规矩”(《答顾东桥书》),是非标准是依个人主观好恶所转移的。“良知只是个是非之心,是非只是一个好恶,只好恶就尽了是非,只是非就尽了万事万变。”“良知”虽“人人之所同具有者也”,但“不能昏蔽于物欲,故须学,以去其昏蔽。”“格物致知”即“为善去恶”的修养功夫。“格者,正也,正其不正以归于正之谓也,正其不正者,去其恶之谓也,归于正者,为善之谓也”(《大学问》)。认为通过这种修养方法,即可以“致吾心之良知之天理于事事物物,则事事物物皆得其理矣”(《答顾东桥书》),故能去**,存天理而复得“良知”。

知行合一。针对朱熹、陆九渊的“知先行后”说,反对将知行分作两截,主张求理于吾心。认为人的一切思想和知识才能也都先天地存在于“吾心”之中,“心即道,道即天,知心则知道,知天。”“要实见此道,须从自己心上体认,不假外求始得”(《传习录》上)。在知与行的关系上,认为“知是行的主意,行是知的功夫,知是行之始,行是知之成。只说一个知,已自有行在;只说一个行,已自有知在。”

言传身教。“理之发见可见者谓之文,文之隐微不可见者谓之理,只是一物”(《传习录》上)。教育方法方面,提出“施教之道,再胜己私;孰义孰利,辨析毫厘……毋忽其细,慎独谨微;毋事于言,以身先之,教不由诚,曰惟自欺。施不以序,孰云匪愚,庶余知新,患在好为……”强调言传身教,启发诱导,循序渐进等。

王守仁的主要著作有:

《王文成公全书》。一至三卷为《传习录》,包括语录和信札,由门人徐爱辑。内容包括与门人的问答和信札两个部分。重点讨论了“致良知”、“知行合一”等论点;四至三十一卷为《文录》《别录》《外集》《续集》,包括奏疏、公文、信札,由门人钱德洪辑;三十二至三十八卷为《附录》,包括《年谱》和《世德记》,由门人钱德洪、王汝中辑。最终,由浙江巡抚谢廷杰在明隆庆六年(1572)刻成《王文成公全书》。王守仁的著作大都刻于此书。

《大学问》。为嘉靖三年在稽山书院讲授《大学》时的记录,是其哲学思想和**见解的纲要。以“致良知”注解《大学》中的“格物致知”,把“明德”、“明明德”“亲民”分别解释为“良知”“致良知”“致吾心良知之天理与事事物物”。认为在践履三纲五常封建道德的过程中,只要发掘“良知”,剔除私欲,并使之推及天下,就可达到与天地万物与一体的境界。

《传习录》,《大学问》是研究其哲学思想的主要资料。在明代中期以后,阳明学派影响很大,还流行到日本。

北欧神话中的诸神黄昏是谁终结的

诸神的黄昏(Ragnar?k)是北欧神话预言中的一连串巨大劫难,包括造成许多重要神祇死亡的大战(奥丁(Odin)、托尔(Thor)、弗雷(Freyr)、海姆达尔(Heimdallr,古北欧语:Heimdallr)、火巨人(Muspel)、霜巨人、洛基(Loki)等),引起无数的自然浩劫,之后整个世界沉没在水底。然而最终世界复苏了,存活的神与两名人类重新建立了新世界。诸神的黄昏主要记录在诗体埃达与散文埃达。

其原名名Ragnar?kr或Ragnar?kkr意为“诸神的末日”。

起因

传说中世界之树(古诺斯语:Yggdrasill)根下有泉赫瓦格密尔(Hvergelmir)和一条不断啃食树根的毒龙“尼德霍格”(Nidhogg)。它不停地咬着树根,直到它咬断这株树的那一天到来,诸神黄昏(Ragnar?k)就会来临。

末日的预兆

诸神的黄昏的预兆,先是人类面临芬布尔之冬的三个漫长严冬,四面八方刮起强劲的风雪冰封大地,没有阳光,世界从此没有了温暖,在刺骨的严寒中,充满了猜忌和冲突,战争和恶意支配了世界,全世界的人用矛或剑互相砍杀,血染红了大地,连盾都裂开来,旷野饥饿的野兽为了寻找食物四处徘徊,人们彼此不再宽容体谅或互助,手足相残、父子成仇,在丑陋的竞争中互相残杀,整个世界变得非常不安,罪恶如瘟疫般蔓延。所有施了法术的魔炼和诅咒的束缚也都消失了。

世界之树(Yggdrasill)顶端的公鸡古林肯比(Gullink**bi)不断的长鸣警告,啼叫的声嘶力竭,立于“金宫”(Gladsheim)屋顶的法亚拉(Fjalar)也全力呼应,巨狼芬里尔挣脱了诸神打造的枷锁,它的两只魔狼儿子哈提(Hati)和斯库尔(Sk?ll)分别吞掉了天空中的月亮与太阳;毒龙尼德霍格(Nidhogg)掏空了世界之树的深根;环绕“中庭(Miegarer)”的尘世巨蟒耶梦加得(Jormungandr)从海底泥床上醒来,硕长的尾巴掀起巨浪淹没了中庭米德加尔特(Miegarer)的山谷和山脉,海水直冲上诸神的国度;同时,霜巨人和居住山上的其他巨人们也赶来了;被囚禁的洛基(Loki)重获**。

末日之战

海面波涛汹涌,洪水漫上陆地。芬里尔的眼睛和鼻孔冒着火焰,耶梦加得(Jormungandr)则吐着毒气,两者一同向亚斯格特(古诺斯语:ásgarer)奔去。天地不久就因为耶梦加得的毒气而变得暗无天日。

南方,火焰之国穆斯贝尔海姆(Muspelheim)的火巨人(Muspel),伴随着熊熊烈焰向众神开战,不断地喷出火焰焚烧眼前的一切,火焰之国首领史尔特尔(Surtr)持着胜利之剑(L?vateinn,又称破灭之枝),散发出比太阳更耀眼的光芒照亮了整片天空。洛基掌著船舵,和大蛇耶梦加得一同向诸神国度划来,胸前沾满鲜血的地狱恶犬加姆(Garm),立在面临灰暗悲哀深渊的**上狂吠,死亡之国女王赫尔(Hel)站在用死人指甲制成的大船-纳吉尔法(Naglfar)上,船中载满霜巨人的**向诸神的国度开来,巨人**挤满了虹桥(Bifrost),喧嚣声震撼宇宙,庄严华丽的虹桥终于在敌人**下崩坏粉碎,山脉崩裂,**成灰四处飞散。

在战斗的前夕,奥丁森只身前往命运井一探,只见到诺伦三女神脸罩薄纱,默然地坐在凋零的世界之树旁,身边仅有一张**,奥丁森随即转往密米尔之处,在他耳边说了几句话后便转身赶回战场。

两方都到齐了,无数年的仇恨将在这里一次解决。奥丁戴着金色的头盔,手持永恒之枪(Gungnir)向芬里尔杀去。雷神托尔(Thor)手持雷神之锤(Mj?lnir)对战耶梦加得。弗雷(Freyr)则和史尔特尔(Surtr)混战。

由于弗雷先前为了娶葛德(Gerer)而把胜利之剑(L?vateinn)给了史基尼尔(Skirnir),没了这把剑,弗雷只能以鹿角和史尔特尔(Surtr)奋勇战斗,最后力战身亡。

地狱恶犬加姆,一面淌著鲜血,一面向战神提尔冲去,一场激战过后,提尔(Tyr)和加姆(Garm)同归于尽。

雷神托尔(Thor)和世界大蛇耶梦加得(Jormungandr)发生激烈的争斗,大蛇庞大的身躯,不断地翻滚,巧妙地躲避索尔(Thor)的雷神之锤(Mj?lnir)追击,同时,不断向托尔(Thor)喷吐毒汁。托尔(Thor)愤怒极了,对准大蛇的头,把雷神之锤(Mj?lnir)用尽全力掷去,刹时间,雷声轰隆,电光夺目,这是致命的一击,大蛇昂起身体,向索尔(Thor)喷出鲜血,倒地死去,托尔(Thor)也已深中耶梦加得(Jormungandr)的毒汁,他摇摇幌幌发出雷鸣般痛苦的**,终于,这位曾带给阿斯嘉德无数胜利的第一勇士也气绝而死。

和主神奥丁交锋的对手是魔狼芬里厄。芬里厄张开它那足以撑满天地的巨口,芬里厄的眼睛和鼻孔冒着火焰,两眼发出闪电般的光芒,向奥丁猛扑过去。奥丁举起永恒之枪(Gungnir)迎击,他头戴金色的头盔,深蓝色的斗蓬像是蓝色火焰一般在他肩后起伏,跨下骑名叫斯莱布尼尔(Sleipnir)的神马,真不愧是亚斯格特的众神之主。但是,不幸的是,战运不佳,厮杀不久就被芬里尔一口咬死。奥丁的儿子维达见到这般惨状,便冲上前,用穿着铁鞋的脚踩住巨狼的下颚,再用手用力扯开上颚,终把芬里尔撕裂,然后捡起父亲的永恒之枪(Gungnir),然后一枪从巨狼的喉咙刺进心脏,**了芬里厄。

洛基的对手是守卫虹桥的海姆达尔,受过长期处罚之后,洛基的相貌极其可怕,脸色像“死”一样苍白,长发和胡子蓬然怒立,看来好像奇怪的角。海姆达尔很快以剑斩下了这丑陋的头,但是被斩下的头颅却从地上弹跃而起,打中海姆达尔的**,竟夺去了海姆达尔的生命,最后他们的战斗以双方的死亡结束。

战场上堆满众神和巨人怪兽的尸体,平原已经变成一片血海。黑龙尼德霍格在战场上空飞翔,双翼发出骇人的声响,贪婪地啃食著染满鲜血尚存余温的尸体,天空中发出血般暗红的光,把天空和大地染成一片深红,战场上立著的身影已寥寥可数,这时史尔特尔把胜利之剑(L?vateinn)投向天空,在红莲般的熊熊烈焰之中,“中庭”已成一片火海,烈火柱贯穿宇宙,浓烟卷没山顶,支撑宇宙的世界之树也被火焰吞没而崩倒,整个宇宙轰然毁灭。

星辰从苍穹中落下,时间已不复存在,焦黑的地面摇晃着沉入波涛汹涌的海底,触目所及的只有滔天巨浪,宇宙间只剩下一片死寂的大沉默和永劫的黑暗。

新世界

在已毁灭的宇宙极南端,有一片从未有人到过的蓝天,末日之劫过去之后,残存的神来到这里,从他们脚下的大海涌出新的土地,一个新的世界。这片经过海水净化的土地陆续长出比以前更绿、更茂盛的植物,大地恢复了生机。诸神之中,一个叫维达(Víearr)和一个瓦利(Váli)的神活了下来。托尔的儿子曼尼与摩迪(MagniandMóei)带着父亲的雷神之锤(Mj?lnir)幸存了。两个名为利布和里普特拉西尔(LífandLíftrasir)的人因为躲在赫特密密尔森林(Hoddmímisholt)而幸免于难,他们被认为是后来的人类的祖先。

之后,毒龙尼德霍格(Nidhogg)从尸堆中窜了出来,它沉重低缓地飞过大地,黑色的翅膀上挂满骸骨。不久它在极远之地**下去,消失在寰宇边缘那无底的深渊中。

人死如灯灭.这句话的含义是什么

释义:比喻;人的生命消失,就像灯熄灭的意思,不复存在。没有其他用意。

原句:人死如灯灭,万念俱成灰。——玄色《哑舍·零》

出处:这句出自桓谭(约公元前23年-公元50年):东汉琴家,字君山,沛国相(今安徽宿县西北)人。在其<新论·形神篇>提出“精神居形体,犹火之燃烛矣,……烛无,火亦不能独行于虚空”。后来王充又进一步进行阐述,于是形成古代“人死如灯灭”的断灭论生命观。

友情提示:科学界公认的物质不灭定律,既然物质不灭,灵魂为什么就能灭呢?

哲学里都有哪些“论”

哲学的“论”与问题相关。

“世界是什么”:本体论

“世界怎么样”:方**

“我和世界的关系”:人生论

“如何认识世界”:认识论

等等

那些深奥的佛经是谁写的

这个题目内涵其实非常大,远超一般人的想象。

先谈一下现存佛经的情况。佛经的内容,在不同的宗派是有差别的。目前来看主要有三个体系。汉传佛教,藏传佛教和南传佛教。汉传佛教指的就是包括中国大部分地区汉族地区以及日本韩国朝鲜,再加上越南大部分地区,所信奉的佛教。藏传佛教的分布,除了藏区也就是**,青海大部,四川西部,以及云南的一部分地区,在新疆***东北也有相当程度的分布。此外在北京和河北等地也有少量寺庙,比如北京著名的雍和宫就是藏传佛教寺庙,承德避暑山庄内也包括了一定数量的藏传佛教寺庙。藏传佛教在蒙古,***,不丹以及印度的小部分地区也有相当数量的信徒。南传佛教主要分布在斯里兰卡和中南半岛上的几个国家,比如泰国,**柬,埔寨和老挝。中国云南和越南南部少部分地区也有传承。

宗派不同佛经的内容是有很大差异的。因此就形成了三个大藏经系统。大藏经是佛教的说法,其实就是佛教所有经典的汇编。三个大藏经系统内部又有不同的版本。比如汉传佛教当中汉文大藏经和日文大藏经就有一定的区别。能够收入大藏经,基本上就可以理解成广义的佛经了。

接下来谈大藏经的构成和三大体系的差别之间的关系。无论是哪个体系,都是按照经律论三藏的体系进行编著的。经指的是佛陀或者菩萨的教诲所形成的文字。律实际上就是戒律。论是后世僧侣对于佛经的理解认识和阐发所形成的著述。狭义的佛经指的就是大藏经当中的经藏部分。在这三部分当中论的后世著作身份是非常显著的。所以肯定就不需要讨论是不是有佛陀所写或者所著。至于律,内容最少中派之间的差异也比较小,一般认为是从佛陀创立佛教开始一直延续下来的,所以也没有什么太大的争议。争论主要出在经藏部分。

现存三大大藏经体系经藏部分的内容差异非常大。汉文大藏经经藏部分的内容最为丰富,藏文次之,南传巴利语内容最少。巴利语是一种历史久远的语言,但没有文字。有人说是古印度语言,但现在学术界有争议。南传佛教各国用自己的文字记录巴利语,形成了各自的大藏经系统。

汉文大藏经当中的阿含经,和南传大藏经当中的经部,有一定的对应关系。阿含是梵文的音译,有久远之意。从学术研究的角度来看,阿含经和南传大藏经的经部,应该是佛教经典当中历史最悠久的佛经。其中的杂阿含和南传大宗经当中的相应部,被很多学者认为是其中最古老的一卷。很有可能是源于最早的由迦叶主持的结集所形成下来的经典。

讲到这里就要退回来谈一谈现存早期佛教史料当中所记载的佛陀著述的情况。和当时的很多著名思想家一样,佛陀也是述而不作。也就是通过直接口头交流的方式来传播自己的思想,而不是通过文字。佛陀死后,佛教僧团的管理权落到了他最重要的**迦叶身上。他决定将佛陀生前的教诲通过整理的方式传承下去。于是,佛陀**当中记忆力最好的阿难承担了这样一个职责,在500名**面前背诵佛陀身前所有的重要语录。每一句话都要得到这500人的一致认可才能保留下来。这个过程在佛教当中有一个专门的称呼叫结集。在当时书写材料昂贵且文盲众多的情况下,以背诵的方式传承佛陀的言论,从而间接传承了佛陀的思想。结集这样一个过程,实际上就是对背诵内容的一种集体性的修订。

从早期佛教史料的记载可以看出,佛经的数量在当时远不如当代那样浩如烟海。其实内容应该是很少的。那么现存这么多的佛经又是从哪里来的呢?这里边又涉及到佛教在后来的一个**和变化发展历程。

在佛陀去世之后大约200年的时候,佛教僧团发生**。一部分主张**的青年僧人形成了大众部,主张对原有的佛教思想进行修改,以适应当时社会的需求。而另外一些主张坚持传统的老年僧人则成为了上座部。他们就是现在南传佛教的前身。因为发生分类,所以对佛教经典的传承和解读自然也就发生了不同的意见。双方分道扬镳之后,佛经内容就开始出现差别。

到了公元元年前后,北印度贵霜帝国成为了当时佛教的发展中心。其实也就是在这个时候佛教开始向中国进行传播。贵霜帝国当时既和中国有着交往,同时和中东的波斯乃至于古罗马地区都有较为密切的联系。因此这个时候,以大众部佛教为基础,吸收了少量上座部佛教思想,以及印度本土婆罗门教和波斯拜火教,再加上古希腊宗教的影响,就形成了一个新的佛教教派,大乘佛教。大乘指的是能够同时容纳多人乘坐的马车。与之相对的是,小乘佛教。这是大乘佛教用来对之前的大众部和上座部佛教进行贬称的一种称呼。指的是只能够由一人乘坐的马车。从这个名称上看就体现了两种思想。早期佛教特别强调个人的自我解脱,大乘佛教开始提倡通过帮助他人解脱,从而实现自身解脱,也就是有普渡众生的思想。

大乘佛教的兴起,自然要有相应的经典来进行阐述和表达。在这个过程当中就有了所谓的龙树取经的传说。龙树是一个传奇性的人。他的活动年份现在都没有办法确定。关于他的很多传说,非常传奇。也有学者认为,很有可能是多个人都拥有这样一种称呼,所以才引发了后世解读的混乱。根据传说,佛陀在世的时候,世人愚钝,佛陀只能讲小乘法,也就是提供自我解脱的法门。而佛陀其实还讲过大乘法也就是能够普度众生的法门。记录这些佛法的经典就是大乘经。龙树在机缘巧合之下进入龙宫,得到了龙王赠送的大乘经。于是大乘经就开始传播开来。这是传说当中对于大乘经由来的一种解释。汉传佛教是大乘佛教。所保存的经典,除少部分以外都是大乘经。

大乘佛教兴起以后,逐步成为了印度佛教的主体。到了公元九世纪,大乘佛教进入了衰落阶段。这一时期的一个重要特点就是进入了密教发展阶段。所谓密教也叫密宗。指的是通过隐秘的师徒相传的方式进行佛法的传承的宗派。原本是大乘佛教的一个宗派,后来成为了大乘佛教的主体。密教的特点是吸收了大量的婆罗门教的内容。因此特别重视佛教的仪式仪轨。而密教的发展时期恰好又是藏区吸收佛教的一个重要阶段。这就使得藏传佛教呈现了以密教为主的这样一种特点。藏文大藏经当中就保留了大量大乘佛教晚期密教经典。这是和汉文大藏经的一个很大的区别。密教经典当中的一些修行思想和方法与儒家文化有很大的冲突,因此在宋代时候设立的官方佛经译场当中,并不翻译此类经典。汉文大藏经当中密教经典文献就远不如藏文大藏经丰富。但是早期大乘佛教经典的保存,汉文大藏经要优于藏文大藏经。

大乘经的由来当然不能够用传说来解释。根据现在学术研究的成果。是当时大乘佛教的僧侣写成的。因为佛经总是以佛陀或者菩萨的身份通过对话来阐述佛法,所以不可能保留作者的名字。

汉传大藏经当中还有一部分是中国人写的。其中最出名的就是六祖慧能口述**注录而成的坛经。除了此书以外,还有一些非常明显的中国人写成,但是托名佛经的著作。比如佛说父母恩重经。此书明显是受儒家思想影响而写成的,其目的就在于调和儒家与佛家的思想矛盾。古印度人没有这样一种思想意识,是不可能写这种书的。

最后总结一下,没有任何一本佛经是由佛陀本人写成的。杂阿含和相应部,是目前现存最古老的佛经。两者内容有一定的对照性,但又不完全相同,说明在传承的过程当中各派都有自己的调整和修改。它们也不能完全反映最古老的原貌。而这两本书的源头,很有可能是最早佛经结集的成果。至于其他佛经,都是后世僧侣在原有佛经的基础上编写出来的。

“形存则神存,形谢则神灭”是由谁提出的

【范缜】范缜乃以问答形式,著《神灭论》,论述其理.他指出:“神即形也,形即神也,是以形存则神存,形谢则神灭也.”就是说,身体和精神是对立的统一体,精神(灵魂)从属于身体,身体存在就有精神(灵魂),人死了,精神(灵魂)也就随之消灭.又说,形体与精神是统一的,互为依存而不能分割的.

好了,关于神灭论的作者是谁和“形存则神存,形谢则神灭”是由谁提出的的问题到这里结束啦,希望可以解决您的问题哈!

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 1553299181@qq.com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15lady.cn/54060.html